是實用主義成了我們身上的潛基因? 還是長期短缺的生活狀況滲透到了骨髓?
夏日傍晚散步,各種樹的葉子雖然有些悶悶的,但其實很多變化在悄然發生著,一些果樹在每天暑熱的蒸騰中漸漸掛了果,看看吧:青柿子、青棗、橘子都已經藏在樹葉間了,秋天就等著在夏天之后成熟綻放,棗子會一點點變紅,柿子會像陽光一樣溫暖,這么每天看一次看一次地,想想可以一天天看到柿子紅起來是很好的福分。
只是,柿子紅起來也就只看過一年。自從前幾年小區里一下子從五湖四海來了不少給子女帶小孩的老人,果樹們既是甜蜜又是傷感,甜蜜的是老人們太喜歡果樹了,果子還青澀瘦弱時就頻頻來探望光顧了,傷感的是未到秋熟好時分,樹上的果子已經不見了,果樹和果子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紅柿子綠葉子的好秋光也一年難得一見了。一些老人一手牽著孫兒,一手拎著塑料袋,在果樹下使勁地摘果子,不到一兩個時辰,一樹的柿子唯剩高高在上的那幾只還青澀得掛著。
樓上鄰居看到,忍不住總要勸說,不好摘的不好摘的,又不是你家的,管你什么事?不是我家的,是小區的,大家看看不是蠻好嗎?不要你管省略號里是一串流暢的罵人話,可以一徑罵到祖宗,罵罵咧咧,手卻是不停,偶爾個別的老嫗有點點似乎不好意思,提著半袋柿子走了,有些則手口并用,偏要裝滿一袋才滿意。等到來年,亦復如是,而且準備了長竿工具。有的鄰居實在看不下去,每年都與她們理論,收獲的總是一頓罵罵咧咧,有一次甚至發生了沖突。毫無收斂之意,也毫無羞愧之色,仿佛應當、本該。不是你家的我就可以摘,是她們的邏輯。當然,柿子是要吃的,不是看的,更是她們向來的觀念。
那棵棗子樹還是果子青青時,就不斷有人來覬覦了,保安每天來摘幾顆吃吃,有人瞅著周圍似乎沒人時來搖幾下,吃幾顆沒問題的,只要不過分,保安說。當然,棗子漸漸成熟了,鳥也一樣頻頻光顧,不過,就讓它這么由青轉紅而熟,瓜熟蒂落的,不是也蠻好嘛。
其實,小區種植的果樹,與果園種植是有差異的,并不一定適合食用,倒是審美大于實用的。只是,實用的觀念太深入人心了,況且免費,這手就忍不住了。其他桂花,桃花,梅花,等等,總之但凡可以吃的,可以用的,可以摘來放家里的,都不放過。
不獨這些隨遷老人的,本地人也大有人在,問過一位近60的本埠阿姨,她認為反正拿一點點又沒有關系的嘍。那大家都拿一點點,格么就一點點也沒有啦,她不說話了,頓一頓:不會這么嚴重的。大概習慣取用者就是如此想法吧,東西掛在那里干什么,倒不如摘下來飽飽口福;桂花反正要凋謝的,不如采了來做做糖桂花;柿子紅了沒人摘也要掉下來的,有啥看的,不如吃掉算數。實話實說,看到果子枝頭掛,沒有一絲渴望占有的心思那是謊話,此為人性之常態,有時候一時興起摘上幾個大概也可滿足一點點意外的竊喜,只是,習慣性的、理所應當的占為己有,那就另當別論了。
是實用主義成了我們身上的潛基因? 還是長期短缺的計劃經濟的生活狀況滲透到了骨髓,乃至成為一種匱乏癥思維模式?即便現在不缺錢去市場買點想要的,有額外的便宜占為啥不占呢?有眼前的食物為啥不弄來吃吃呢?可能也不一定是錢的問題,就是根深蒂固的思維,不會去想到柿子也是可以掛在樹上欣賞的(那是秋天的味道?。?,退一步說等它熟了再摘也不遲??;桂花雖然總要凋謝,但采摘一光,如何香飄一秋呢,正是這些草木讓城市人還感覺一些歲月時序自然芬芳啊。好比那些大江大河的,明明是大自然的賜予,人卻是止不住地改天換地,隔幾公里攔個壩,隔幾公里攔個壩,活生生切割了流暢江河,看似眼前發了電得了利,卻破壞了生態平衡,地質災害、極端氣候,吃苦頭是遲早的事,而且可能不絕如縷,難以恢復。何以不能順自然而為?即便想改造也至多微創,讓山水回到山水,人的生活也不會差到哪里去的。還是利益作祟,缺乏對自然的敬重和慎重,對事物總是太多實用太少審美,缺乏一種無用之用的眼光和生活態度。
其實,空無也是一種有啊。青山綠水,無污染的空氣環境,最終得益的還是生活于斯的人。但是,這種認識、觀念需要長期的習得,需要氛圍、環境的熏染。也許依舊如魯迅所說的國民性的改造?
在一些小事的背后,其實常??梢誀砍冻鲩L長的一條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