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長于識別千里馬,他想把本身的兒子也培育成相馬的妙手。因而他給了兒子一本《馬經》,要兒子依照《馬經》上畫的圖樣往尋覓千里馬。
兒子找啊,找啊,他每碰到一匹馬,都拿《馬經》上的圖樣來細心查對,看看與書上畫的特點是不是符合。可是每次總有些細節對不上號。就如許找了一年,仍是沒找到一匹和書上畫的如出一轍的馬。他只好沒精打采地歸去告知父親。伯樂勸他不要悲觀,叫他出往接著找。
無奈,兒子又踏上了尋覓千里馬的征程。上哪兒往找呢?他撫摩著《馬經》,嘆了口吻,不知道該怎樣辦才好。兒子漫無目標地走啊走啊,心里不斷地問:“千里馬啊,你到底在哪里呢?”
正在憂愁間,一只大蝦蟆一邊“咕咕”地叫著,一邊一蹦一跳地過來了。兒子看了半天,心下突然“格登”一下:“咦,這不就是……”他如獲至寶,失落頭就往家跑。
還沒邁進家門,兒子便大嚷起來:“我找到千里馬了!我找到千里馬了!”伯樂聽了,忙奔出來問:“快說說,你找到甚么樣的千里馬了?”兒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回覆:“我見過許很多多的馬,只有這一匹和書上畫的最像了。它也是頭顱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縮著。只是有一樣——它的蹄子卻不像。”聽完了兒子的話,伯樂心里大白了大半,他只得苦笑著說:“孩子啊,這匹‘馬’雖好,可是它蹦蹦跳跳的,人騎上往怎樣受得了呢?”話音剛落,兒子臉上的笑臉馬上僵住了。
伯樂的兒子錯就錯在把書本作為原封不動的教條,而不長于從現實動身來闡發題目,如許怎樣能找獲得千里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