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一名高僧,法名僧伽。龍朔年間,僧伽常在長江、淮河一帶云游,他修行艱深,心存四海之間,行跡獨特。
一天,僧伽行至一處河灘,他看那遠帆、白云,心中甚是空闊、超脫。正一人不知不覺漫步間,迎面走來本地一墨客。墨客見這位和尚品格清高,文雅不俗,便上前與他扳話。
墨客問:“敢問高僧,姓何?”
僧伽雙手合十,低眉閉眼,回覆:“僧何姓。”
墨客感覺真巧,這位高僧居然就是姓何。墨客接著又問:“高僧不知何國人?”
僧伽手捻佛珠,很天然地脫口答道:“何國人。”
墨客聽后,大白了,本來這位和尚姓何,是何國人。
過了幾年,僧伽因病去世,大才子李邕(yong)為僧伽寫碑文。李邕找來昔時曾與僧伽扳談過的那位墨客,墨客將僧伽所言說給李邕聽了,李邕也并未理解高僧對墨客所措辭的真正寄義,他和墨客的理解是一樣的。因而,李邕在給僧伽所寫列傳中如許寫道:“巨匠姓何,何國人氏?!?/p>
這碑文其實有點像對癡人說夢囈,不知所云。
實在,僧伽作為落發(fā)人,四海為家,也無所謂姓氏、故里,而大才子李邕竟也只會概況理解、悟不出深意,可見傖夫俗人本來比不上道行高遠的落發(fā)人,鬧出如斯笑話,背離原話旨意,最后遺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