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化學教學大綱(精選)
大學化學教學大綱,這需要查閱相關資料才能解答出來,根據多年的學習經驗,如果解答出大學化學教學大綱,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大學化學教學大綱】相關方法經驗,供你參考借鑒。
大學化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大學化學
I.學分:____6學分____
II.授課時間:2024年秋季學期
III.授課教師:李老師
IV.授課對象:化學與化工學院化學專業學生
V.授課方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VI.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熟悉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結構和反應,了解化學在日常生活、環境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實驗技能和科學實驗素養,增強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和國際視野,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化學領域打下基礎。
VII.教學內容與要求:
1.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掌握反應速率、活化能、催化劑等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反應機理和化學計量學。
2.物質結構與性質:熟悉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化學鍵理論。
3.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掌握碳、氫、氧、氮、硫、磷等常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結構和反應。
4.化學在日常生活、環境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了解化學在日常生活、環境和能源等領域的應用,如材料科學、環境監測、能源開發等。
VIII.考核方式與標準:
1.平時成績:30%,包括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等。
2.實驗成績:20%,包括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等。
3.期末考試成績:50%,包括筆試和實驗操作等。
IX.教學資源:
1.教材:《大學化學(第二版)》(李發枝主編,科學出版社)。
2.參考書目:《無機化學》(張祖強主編,科學出版社)、《有機化學》(張祖強主編,科學出版社)等。
3.網絡資源:中國大學MOOC(https://www.icourses.cn/courses/__S0001/)等。
無機化學教學大綱吉林大學
無機化學教學大綱吉林大學是沒有公布的,以下是無機化學教學大綱吉林大學的相關信息,希望能幫助到您。
無機化學是吉林大學于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也是全國首批國家精品課程之一。該課程先修課程為高等數學和物理化學,后續課程為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結構化學等。
教學內容與學時安排:
1.緒言:1學時。
2.物質的狀態和性質:5學時。
3.化學熱力學基礎:5學時。
4.化學平衡:6學時。
5.電解質溶液:6學時。
6.沉淀-溶解平衡:6學時。
7.氧化還原反應:6學時。
8.原子結構:6學時。
9.分子結構:6學時。
10.配位化合物:6學時。
11.周期表中的元素:共20學時,按具體內容安排。
課程教學目標:
1.掌握無機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無機化學的基本實驗技能和基本計算方法。
3.了解無機化學在各領域的應用和發展趨勢。
4.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
高等有機化學教學大綱
高等有機化學教學大綱應由本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書寫,以下僅供參考,請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撰寫。
課程名稱:高等有機化學
課程代碼:001
授課學時:32
學分:4
適用專業:化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制藥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能源化學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地質工程、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能源化學、化學生物學、材料化學、化學類
課程目標:
1.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基本結構單元和性質。
2.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離和鑒定方法,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機理和反應規律。
3.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和性質,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機理和反應規律。
4.掌握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和設計方法。
5.掌握有機化合物的應用領域,了解有機化合物的應用前景和發展趨勢。
6.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7.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課程簡介:
高等有機化學是一門研究有機化合物結構和性質的學科,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本課程主要介紹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基本結構單元和性質、合成、分離和鑒定方法、官能團和性質、合成原理和方法以及應用領域等內容。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掌握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掌握有機化合物的應用領域和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技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
課程大綱:
第一章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1.1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2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第二章有機化合物的基本結構單元和性質
2.1有機化合物的基本結構單元
2.2有機化合物的基本性質
第三章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分離和鑒定方法
3.1有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有機化合物的分離方法
3.3有機化合物的鑒定方法第四章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和性質
4.1有機化合物的官能團
4.2有機化合物的性質第五章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原理和方法
5.1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原理
5.2有機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第六章有機化合物的應用領域
高等無機化學教學大綱
高等無機化學教學大綱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無機化學的涵義和特點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無機物質種類繁多,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各種礦物和人工合成的無機電解質等。無機化學是研究這些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反應的規律,以及這些反應的本質的科學。
無機化學的特點是:研究對象的廣泛性;化學反應的多樣性;物質結構的復雜性。
第二節無機化學的發展與前沿
無機化學是在整個化學發展中最具有創造性和生命力的學科之一。在歷史上,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對化學學科的發展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在近代,隨著人們對物質結構認識的深化,加上現代有機高分子、高能固體和超導等材料的大量涌現,極大地豐富了無機化學的內容。進入21世紀后,無機化學在納米材料、生物無機化學、材料無機化學、綠色無機化學、仿生無機材料、超分子結構和生物無機化學等方面將有更大的發展。
第二章物質結構基礎
第一節原子結構
一、原子的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
二、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根據量子力學的規則,核外電子通常以電子層、電子亞層和電子云的形狀(或伸展方向)等不同層次的結構來描述。電子層是離核最遠的一層,當電子按層次依次排滿時,稱為第一層,記為K層;接著是第二層,記為L層;依此類推。
三、原子軌道和電子云的空間伸展方向
原子軌道是指電子在核外空間出現的概率密度分布的范圍和形狀。電子云是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概率密度分布的形象描述,通常用云圖來表示。
四、原子中電子的能量與能級
電子的能量取決于其運動的離核遠近和電子云的伸展方向。原子核外電子的能級是由一組特定的量子數構成的。
五、多電子原子的能級圖
在多電子原子中,不同電子層上的電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從外層向內層運動時,電子的能量逐漸減小,電子的離核距離越來越近;從內層向外層運動時,電子的能量逐漸增大,電子的離核距離越來越遠。
六、原子軌道的相互作用與離域能
兩個原子軌道相互重疊導致體系的能量降低,兩個原子共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子,這種相互作用叫做共價鍵。
兩個或多個原子共享一對電子時,其形成的共價鍵叫做非極性共價鍵。在化合物分子中,組成相同的一種非極性共價鍵叫做鍵。在化合物分子中,組成相同的兩種非極性共價鍵叫做鍵。
七、雜化軌道與雜化理論
原子的價層電子數與原子的價電子排布式有關。原子的價電子排布式指原子在參與化學反應時能夠用于成鍵的電子的數目。在形成分子時,由于原子間的相互影響,相同類型的共價鍵的鍵能相同,而鍵長卻不同。影響共價鍵長度的因素有:中心原子的大小(即原子半徑大小)、中心原子的電負性大小和形成共價鍵的兩個原子之間的鍵角大小。在形成共價鍵時,除相同類型的共價鍵(如碳碳單鍵和碳碳雙鍵)所具有的鍵長、鍵能和鍵角都相同之外,不同類型的共價鍵在決定這些物理量方面有明顯差異。分子構型(即分子中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取決于分子中單鍵自由度的數目(即分子中共價鍵能達到最大程度的單鍵數目)。雙鍵和三鍵是分子的平面結構。單鍵是分子的立體結構。分子的空間結構叫做分子立體結構或分子立體構型。分子的空間結構由中心原子的雜化狀態和分子的極性決定。
分子的立體構型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是按照分子中原子的空間排列方式來分類,另一種是按照分子中原子上電負性大小來分類。分子立體構型分類表中的字母代表各類可能的結構形式,如平面三角形、三角錐形、直線形等。
中心原子電負性較小的分子中,分子中原子上電負性較大的原子都位于分子的一端或直線的一端,叫做端基效應或路易斯堿效應。中心原子電負性較大的分子中,分子中原子上電負性較小的原子都位于分子的一端或直線的一端,叫做端基效應或路易斯堿效應。
八、原子的電負性及其應用
電負性是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電子的能力的標度。電負性也是元素的主要化學性質之一。元素電負性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
大學化學思政教學大綱解讀
大學化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它涉及到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反應等方面的知識。在大學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大綱旨在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本大綱的目標是:
1.幫助學生掌握大學化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3.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
教學內容和要求包括:
1.物質的組成和結構:介紹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化學鍵理論,強調物質的結構與性質之間的關系;
2.物質的性質和反應:介紹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強調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律;
3.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介紹化學在材料、能源、環境等領域的應用,強調化學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4.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介紹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強調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包括:
1.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化學鍵理論;
2.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律;
3.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4.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
教學方法和手段包括:
1.講授與討論相結合,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
2.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3.結合化學史實,介紹科學家的故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4.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化學與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等問題。
教學評估包括:
1.課堂討論和作業;
2.期末考試;
3.實驗操作和報告;
4.其他形式的評估,如學生自評、互評等。
大學化學教學大綱為本網站原創作品,不得擅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