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平谷區開展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的匯報 政協主席、各位委員: 下面我就平谷區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情況,向各位領導做一匯報:
一、 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情況: 我區現有總人口391366人,其中農業人口274780人,分布在全區16個鄉鎮和1個街道的275個行政村。由于部分人員外出務工及就學等原因,全區實際應加入合作醫療人數為252092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自2003年12月開始宣傳發動,截止到2004年3月底,全區共有67808戶的185067人,自愿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戶參合率達81.35%。鄉鎮村覆蓋面100%。
市、區、鎮村及個人籌集資金額總計1480多萬元,均超額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指標。
二、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具體做法:
(一)穩妥啟動,科學測算,積極推進。 2003年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在我區開始籌備,區 政府責成衛生局抽調專人對我區16個鄉鎮的農民近3年來就醫情況進行了調查摸底。
通過對其他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經驗的學習和借鑒,結合本區實際情況,區委、區政府又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研究,于2003年10月份制定了適合本區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包括:《試行辦法》、《實施細則》及《具體措施》。2003年11月14日,全區召開了由各委辦局、醫療單位、鄉鎮街道和各村委會等領導參加的平谷區衛生工作會。
會上,著重強調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重要性。 2003年12月18日,區政府又召開了有各委辦局主管領導、各鄉鎮街道主管鎮長、主任和各鄉鎮街道的財政所所長、社保所所長、經管站站長、醫療單位院長等參加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專題會。
對全區工作進行了統一部署。會后全區16個鄉鎮、1個街道及275個行政村的各級領導積極行動,按照區政府的部署,分階段進行了宣傳發動、登記造冊、填寫證書、費用收繳等工作,保證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4年2月1日正式啟動。
(二)健全組織機構,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1、2003年6月,成立了平谷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由區長王云峰任主任,區委副書記李印澤、副區長劉漢勤任副主任,成員由區政府辦、農委、體改辦、衛生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及審計局等有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組成。
區體改辦、衛生局牽頭負責政策調研、擬定、修改和完善,區衛生局同時負責調劑資金管理及參保人員資格審核等日常工作;區農委負責參與各鄉鎮的組織、宣傳和動員工作,以提高參保率;財政部門負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撥付和監督管理;審計部門負責合作醫療資金籌集和支出的專項審計。
2、2003年11月成立了平谷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由人事局正式批準為事業編制,辦公地點設在衛生局,負責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指導、協調、調研、特大疾病調劑資金的管理、醫藥費支付的統計等工作,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將定期組織成員單位對各鄉鎮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和考評,并及時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委員會匯報情況。
3、各鄉鎮、街道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領導小組。由鄉鎮長任組長,主管鄉鎮長任副組長,成員由社保所、財政所、經管站、衛生院組成。
2004年1月各鄉鎮、街道成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結算中心,及時抽調兼專職人員。兼職人員由社保所、經管站、財政所、衛生院派人組成。
社保所主要負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組織宣傳,經管站負責3月4日,管理中心對17個鄉鎮、街道的報銷審核人員進行了相關知識培訓,詳細講解各種醫療費用的報銷辦法,并下發了培訓材料,使報銷單據審核有據可查,防止合作醫療資金流失。
3、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深入開展,管理進一步的規范,區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統一安排雙月報銷,單月匯總。定期培訓相關人員,不斷摸索經驗,完善各項政策,促進工作開展。
(七)控制醫療費用,規范服務行為。 為更好的配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順利實施,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制訂了本區定點醫療機構管理規范,于2004年2月份召開了區內定點醫療機構院長會,要求各醫療單位加強醫療服務管理,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證醫療服務質量,控制醫療服務費用。
各醫療單位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實施后,本著便民、利民、服務于民的原則,加大了管理力度,并給予了積極的配合。現在鄉鎮衛生院對參保人員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優惠政策,做到了四免、三降、一優惠:
1、 四免包括:免社區掛號費(0.5元)、免一級醫院診查 費(2.5元),免接送住院病人車費(每公里2.5元),免入戶出診費(10元)。
2、三降包括:藥費、服務費(護理費等)、檢查費(B 超等)。其中藥費降了十到十五個百分點。
3、一優惠即加入合作醫療者的手術費用按標準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
(八)報銷工作全面啟動,合作醫療政策得到了充分體現。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2004年2月1日正式啟動。
峪口鎮于3月15日在全區率先第一次報銷,之后全區在4月、6月、8月、10月分別進入報銷階段。各鄉鎮主管領導在報銷日親自到場,參與報銷過程中政策解釋、維持秩序,了解農民反映的問題。
到2004年10月31日,我區17個鄉鎮、街道第四輪報銷工作全部結束。全區共支付報銷金額為511.3萬元。
門診共報銷5538人次,報銷金額9.8萬元;住院共報銷6522人次,報銷金額477.8萬元(住院中解決大病5000元以上163人次,共報185.0萬元);慢性病報銷56人次,報銷金額23.7萬元。其中夏各莊鎮馬各莊村村民徐桂榮,自2004年7月19日至8月31日住院1個半月,共支付醫藥費9.5萬元,結算中心共為其報回4萬元,首戶達到封頂線。
農村合作醫療真正解決了患者的家庭困難,體現出了合作醫療制度的優越性,合作醫療資金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三、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參保農民期望值較高。
1、本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范圍采用的是基本醫療保險有關規定,農民對不予報銷部分思想準備不足,造成部分人員不理解。
2、為保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合理有效使用,本區患者住院實行定點醫療機構逐級轉診制,農民認為限制了自由選擇醫院的權利。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原則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保“大病(住院)”的同時,兼顧“小病(門診)”。部分農民抱怨門診報銷封頂線30元太低而體會不到報銷的優越性。
(二)結算中心工作人員身兼多職,任務繁重。
1、鄉鎮政府受編制限制,工作人員身兼多職,不利于今后報銷和資金、賬目、票據等管理及統計報表、培訓等工作。
2、鄉鎮政府相關工作人員任務繁重,把合作醫療工作做為額外工作來管理,使合作醫療管理中心統一部署的工作不能如期進行,對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整體安
上一篇:縣交通局企業的改革經驗材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