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創機制 強化管理增效益 努力推動我縣城鄉供水持續快速發展 我們XX縣位于渭北旱塬北部,面積1233平方公里,轄24個鄉鎮,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萬人。全縣水資源嚴重短缺,境內無徑流,境外補給少,地下可利用水資源大多埋藏較深,人均水資源量僅170立方米,不足全省的1/
6、全國的1/12,且水質較差,高氟水、苦咸水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和水質性缺水的貧水大縣。 近年來,在省、市黨政組織的高度重視和上級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縣委、縣政府把水利建設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在全縣上下形成了“要興富,先興水”的共識,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治水高潮。
在水利建設中,始終把城鄉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堅持統一規劃,水源共享,建管并舉,深化改革,創新機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設,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2000年以來,共完成投資4751.72萬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處,解決了6.54萬人的飲水困難。
新增固定資產3880萬元,年供水量360萬噸,產值600多萬元,安置水利職工68人,為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城鄉供水工程是城鄉經濟的重要基礎設施?!熬盼濉背跗冢捎谒簇毞?,水質較差,導致缺水人口增大,全縣飲水困難人數達62萬人,在全省較為突出。
特別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條件下,城鄉供水分別由水利和城建兩家管理,農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較差,縣城供水因水源不足時常斷水,兩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臨虧損和難以維持的嚴重局面,城鄉供水嚴重制約著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打破原有供水體制造成的僵局,謀求供水事業新的更大的發展,我們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作為城鄉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點,通過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外出考察學習,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等,使大家提高了認識,解放了思想,牢固樹立了 “四個觀念”:一是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新觀念。
改變城鄉供水多口管理,實行“統籌規劃,水源共享,城鄉結合,統一管理”的新體制;二是水權,水商品,先購買后使用的水市場新觀念。改變產權不清,盲目開采,喝福利水的現象,建立產權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保證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三是引入競爭機制,市場化管理的新觀念。
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創新機機制,增強活力。四是可持續發展新觀念。
改變只顧眼前,忽視長遠的做法,實現水源、工程規模和建后管理三個方面的可持續性。經過更新觀念,轉換思路,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極大的推動了我縣城鄉供水事業的快速發展。
二、理順體制,實現涉水事務一體化 實踐證明,城鄉一體化的管理體制,是實現供水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性選擇,也是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的體制保障。在九六年成立水務局的基礎上,經過近幾年來的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鄉水務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并在涉水事務管理上邁出四大步: 第一,重新組建了城鄉供水總公司,全縣實現了“一龍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統配,集中連片,從水源頭一直管到水龍頭。
縣上明確規定,凡是國家投資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產權均屬國有,由縣水利部門管理,城鄉供水總公司具體管理。由國家補助、農民集資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戶的飲水工程,產權私有。
近幾年來,通過改建、擴建和續建并網,收回過去由鄉鎮及村級管理的國家投資興建的供水工程12處,均交由水利部門統管,改變了權屬不清,責任不明,關系不順,管理不善的問題。初步目,部門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的包聯責任制。
并納入縣上年度考核內容,層層簽訂責任書,落實責任。三是各方配合。
縣上五套班子齊抓共管,形成了發展供水事業的強大合力;縣委、政府主要領導經常深入第一線,協調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人大、政協每年都組織對工程建設進行監督檢查;計劃、財政、衛生、水務等部門分工負責,通力協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設總體戰。各有關鄉鎮全力配合,狠抓落實,為工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施工環境。
四是加強工程建設管理。工程建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關系到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
在工程建設管理方面,把好“四關”:即“設計關”、“建設關”“材料關”和“驗收關”。㈠認真做好前期工作。
選擇有資質的水利勘測設計隊進設計,保證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證了單項工程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為建設高質量高標準的項目奠定了基礎。㈡加強施工管理,縣水務局按照有關規范,認真組織,嚴格管理,精心實施;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和合同管理制。
成立了“富平縣水務局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堅持按“設計施工,合同管理,驗收簽證,審批報賬”原則。
選擇有資質的工隊進行施工,簽訂施工合同,進行合同管理;聘請了2名具有監理資質的水利監理工程師,對工程進行質量監理。并抽調12名工程技術人員進駐工地,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質量把關。
對新打水源井進行抽水試驗,測定水量,滿足項目用水需求,配合市、縣防疫站對水質進行了采樣化驗;工程隊施工實行“三檢”制,即施工企業自查自檢,項目辦不定期抽查,整體項目進行終檢;㈢嚴把原材料關。工程管材由縣項目辦抽調水務、計劃、財政、衛生等有關人員組成招標領導小組,縣監察局、縣采購中心進行監督,統一招標,統一采購,實行工地質檢、驗單接貨制度,按計劃實物供應到每個項目工程,確保原材料質優價廉。
對地方建筑材料采購,堅持先檢驗、后付款。大膽嘗試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使用。
趙坡改水工程輸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縮短管連接,提高了輸水管道的安全性和質量。㈣嚴把階段驗收和竣工驗收關。
對基礎部位、隱蔽工程等及時進行階段驗收,驗收合格并經質檢人員簽字后方可實施下一道工序。對單項工程,實行分部分項工程驗收、單位工程驗收和單項工程竣工驗收制度。
分部分項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隊在自檢合格的基礎上,提出驗收申請,報監理驗收。監理工程師、現場技術員驗收合格后,填寫分部分項工程鑒定書;單位工程,以合同為單位進行,在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隊提出書面申請,由縣項目辦驗收,填寫單位工程驗收鑒定書;單項竣工后,由縣水務局核對,經縣財政局委托中介機構審核,報縣項目辦驗收,填寫單項工程驗收鑒定書。
同時,嚴格執行報帳制,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和效益的發揮。認真執行《渭南市農村飲改水項目資金報帳制管理辦法》,重點落實飲改水項目資金專戶的設立和資金報帳程序規范運作。
工程資金實行分級管理??h項目辦管理、監督國債資金的使用,國債資金存入專戶,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體工程建設;資金安排到項目,支出核算到項目。
配套資金由鄉鎮負責群眾自籌和投工投勞,主要用于征遷占地、青苗賠償、投工投勞和其他工程建設??h項目辦將群眾自籌資金記入工程專戶。
嚴格資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近兩年來,全縣建成的21處項目工程均達到了優良以上標準,受到省、市領導和省、市、縣業務部門的肯定,贏得社會各界的贊譽。
四、創新運行機制,保證工程長久發揮效益 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運行機制,是保證工程長久發揮效益的重要措施。
(一)健全管理機制,落實管理主體。在明晰工程產權的基礎在的每方水1.8-3.5元,綜合水價每方水2元,加上多種經營等收入基本達到收支平衡。
對于農村供水工程水價,結合農村實際,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采用指導水價,目前執行每方水1.5-2.5元。通過水價改革,達到保本經營。
其次是水費的征收和使用實行規范化管理。農村供水由于范圍大,用戶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計量設備落后等問題,給運行管理帶來了諸多困難。
針對各站不同情況,實行指標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責任制,任務與工資掛鉤的辦法,夯實責任,實行專管員對片長負責,片長對站長負責,站長對供水站負責的層層崗位責任制,要求專管員每十天抄表,匯總核對總表,保證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員6人,每人承包10個組,任務承包到人,收費直接到戶。
針對跑、冒、滴、漏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搶修,白天定時供水,晚上關水,確保了供水效率和運行安全;并結合農村實際,在群眾接受的前提下,實行每表每月1元表損,每戶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額。每十天抄表,分表復核,基本達到總分表計量相符,群眾十分滿意。
近幾年來,隨著供水量的增加和價格的調整,全縣供水年收入由過去的200萬多元增加到600多萬元?;緦崿F了城鄉供水的良性發展。
(四)加強管理,保證供水安全。飲水工程建成后,在設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時,縣水務局給各站及時下達了“農村供水工程管護責任書”。
⑴明確了工程管理站站長是工程管護責任人,全面負責該工程設施的保護、運行、維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護責任制,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制定水源調度和安全供水預案。
⑵加強水費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農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飲水價格管理辦法》的規定,核定供水價格,嚴格實行有償供水,合理收費,保證工程運行維護費用,長期發揮效益,實現良性運行。
水價經縣水務局審核,報縣物價局批準后實行,水費按水表計量征收。同時規定在不影響該供水工程正常運行和擴大再生產的情況下,水費收入中的折舊費、大修費,由城鄉供水總公司進行統一調配,保持全縣各供水工程正常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⑶設立水源保護區,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護區內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質的行為。
定期化驗水質,并通報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確保供水水質衛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證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成本,拓寬經營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規范運作下效益明顯增長。
各站積極開展優質服務,不斷開拓供水市場,組織專業施工隊為用戶及時安裝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處和用水戶家中安裝水表,電話報修,上門服務,減少了水事糾紛,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用上自來水。依法管水,積極推行“水價、水量、水費”三公開,讓群眾吃上放心水、明白水。
供水經營者與用戶應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水價政策,簽訂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單位按合同規定保障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當事人的約定按時交納水費,以合同形式明確雙方權利及違約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真正實現水商品市場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顧了供水經營者和用戶雙方的利益,促進了供水市場的健康發展和依法運行。
由于我們轉變經營機制,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還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解放了農村勞動力。
缺水區家庭的主要勞力不再為找水而長年奔波,為從事其他勞務工作創造了條件,僅此一項,年可節約400萬元;二是保障了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氟病區氟斑牙、蘿圈腿等困撓群眾身心健康的氟骨癥將成為歷史;三是改善了農村環境條件。
一些嚴重缺水地區群眾不再遠距離拉水了,現在水龍頭都通到了灶房。過去,農民在家里一年很難洗幾回澡,現在大部分村鎮都有浴池,一些有條件的農戶和城里一樣,家里裝有暖氣
,設有衛生間,洗澡、入廁方便多了。同時給洗衣、打掃衛生、養花種草等也創造了條件,生活條件的改善也使農村人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四是支持了相關主業的發展。
通過供水工程水源建設,富余水可用于支持相關用水產業的發展。縣陶藝村用上城區礦泉熱水后,溫泉浴已成為賓館一大特色,同時,新建的千畝世紀觀光、生態農業的節灌工程水源也有了可靠保證。
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努力去解決,以保證我縣的城鄉供水事業健康發展。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抓好下面幾項工作:⑴是利用苦咸水項目,加快“380巖溶水”的合理開發,建設由典等大型供水工程,解決4個鄉鎮7萬多人飲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問題;⑵是繼續加強管理,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精神和中省市城鄉供水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理清思路,扎實工作,努力開創我縣城鄉供水工作新局面,為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上一篇:XX縣2007年度*經濟形勢綜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