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初探
《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要給幼兒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必須豐富幼兒的生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為幼兒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增長幼兒知識,開闊幼兒視野,以更好地促進幼兒思維發展,培養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掌握中班幼兒語言規律,積極培養
㈠通過感知,在豐富生活經驗的同時發展幼兒語言 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的現實的人、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能提高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生活經驗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中班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對事物直觀感知、說一句完整話等特點,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如何把一句話用一些修飾語說美
為了達到這點,我創設了相應的條件來豐富生活內容,鼓勵幼兒通過自身實踐認識世界,促進語言的發展。在自然角中,我鼓勵孩子種植綠豆、黃豆,讓幼兒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并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每天戶外活動,我們都能看到陽光,享受著陽光的照射,引導幼兒觀察每天的陽光都是不是一樣的,跟陽光有關的詞語都有哪些,在欣賞的同時,我常會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陽光像什么照在什么地方"有的幼兒說:"像快樂的小音符跳到我們身上。"有的說;"像一雙溫暖大手撫摸著我們的臉。"有的說;"像彩虹一樣灑在我們身上"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去形容陽光,欣賞陽光,相應地豐富了詞匯"灑"、"撫摸"“溫暖”等。我還帶孩子們一起飼養小烏龜,讓幼兒親自動手喂食,從中得到豐富的印象。我們看到小烏龜懶洋洋的伸著后腿躺在缸里曬太陽時,我就讓孩子們說說小烏龜的樣子,它心里在想什么?孩子們紛紛說"哦今天的太陽真溫暖,我得好好的睡一覺"、"我今天吃飽了,要曬一會太陽"……像這樣,通過種植飼養等途徑,孩子們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和情趣,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開闊了,在直接感知中發展了語言。
㈡結合教學活動,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發展
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同步進行的,幼兒掌握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發展過程;而思維的發展,又促進語言的構思能力、邏輯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語言教育的傳統模式為“注入式”,幼兒能機械地背誦兒歌、詩歌、故事等文學作品,但對作品深度的理解卻遠遠不夠,影響了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發展幼兒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在培養幼兒運用語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上,不單讓幼兒具有模仿語言的能力,還要學習舉一反三,會依照原有的語言范例,填換內容,表達新的意思,從而具有口語表達能力。如我上《我給月亮做衣裳》時,有幼兒問:“月亮為什么沒有一件合體的衣服?”為了培養幼兒的求知欲,我也詳裝不知,建議幼兒每天晚上觀察月亮的變化。經過一段觀察時間后,我就請幼兒說說月亮是怎么變化的?幼兒說:“有時像小鉤,有時像小船,有時像半圓……”有的說;“它老在變化,根本就沒有辦法給它做合體的衣服。”在實際觀察中,幼兒得出了結論,豐富了知識。在實踐活動中,幼兒動手、動腦,發展了幼兒的注意力、觀察力,分析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發展到了中班的幼兒,他們已經不滿足于小班那種用單一圖片進行開放性講述的形式,有了進行創造性講述的愿望,他們更愿意將每套圖片根據他們的想象和不同的排列順序,講出不同情節的故事或事件。于是,依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與興趣需要,我們重點進行了排圖講述和續編講述。
1 排圖講述
排圖講述是將學具根據幼兒的想象和經驗排成不同的順序,但是每種排法都能講出合理的故事和事件。講述中我們先引導幼兒將無序的圖片排出順序,講清理由,為什么你這樣排?然后再講圖片的主要內容。例如“迷路的小黃鴨”這套圖片,有的幼兒是按照 小動物們都不愿和小鴨子玩——小鴨子傷心的哭了離開了他們——回到了媽媽的身邊”這樣順序排列后講出了“傷心地小黃鴨”的故事;有的幼兒是按照“小鴨子迷路了——小動物們都來勸它幫助它——小黃鴨回到家找到了媽媽這樣的順序排列后講出了“迷路的小黃鴨”的故事。由于排列的順序不同,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排列講述,每個幼兒和每個幼兒都會講出不同情節、不同意義的故事。在孩子排列講述的過程中,只要幼兒能夠講出自己的理由,我們都給予積極的鼓勵與肯定,使幼兒體驗到了積極思維、大膽想象的成功感,利用學具進行的排圖講述活動不僅培養了幼兒開放性講述的能力,從中也培養了幼兒多通道、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2、續編講述
續編講述是只給幼兒一張或兩張學具圖片,讓幼兒根據前面圖片的內容,完全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想象進行發展、續編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情節和結果。例如:“老奶奶過馬路”這張圖片,孩子們編出了老奶奶在什么時候要去干什么各種想法后,開始續編老奶奶心里是怎樣想的。有的幼兒續編成老奶奶正在等紅綠燈,有的幼兒續編:老奶奶要打出租車,還有的續編成老奶奶在等人……孩子們續編的故事五花八門,講述的幼兒眉飛色舞,聽的幼兒興致勃勃。因為盡管只是一張或兩張圖片,幼兒經過自己的想象續編出了體現自己個性的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實踐證明:利用學具引導幼兒續編講述是培養幼兒開放性講述的重要途徑。
另外,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要注意采取綜合教育手段較好地達到教育目標。如學習詩歌《假如我會飛》之后,我讓幼兒每人畫出自己的愿望。做好后,將幼兒的畫連在了一起就形成了一首詩歌,加深了幼兒對詩歌的理解,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想象力,讓他們學得主動、輕松、活潑,以更好地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二、抓住契機,鼓勵幼兒多看多聽多說
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 多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 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給幼兒講"冬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幼兒:"冬天到了,大樹、天氣、人、花、草、小動物呀,都有一些變化。一看到這些變化,就知道冬天到了,你們找一找,看一看,冬天到了有些什么變化,以后講給大家聽。"幼兒回家之后,仔細觀察、查找,當我講完故事之后問他們:"除了故事里大樹、小草、小動物的變化外,還有哪些變化能說明冬天到了?"幼兒根據自己觀察判斷的內容,親身的體會,積極地發言;"風伯伯越來越厲害了"、"我們的衣服穿得越來越多了"、"用冷水洗手覺得冷了"等等,孩子們列舉了許許多多他們生活中的經驗,興趣很高。
(二)多聽
培養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讓幼兒認真地傾聽,達到教育目的。
我為幼兒創設了多種多樣聽的環境。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錄音歌謠、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為幼兒口語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多說
1.幼兒間的相互交流促進感情的深化。
幼兒在相互交談中交流了生活經驗,建立了感情,鍛煉了大膽表述的能力。
2.教師與幼兒多說,增長幼兒樂意說的愿望。
每天,我都會利用幼兒來園、飯后、游戲、離園等分散時間,有計劃有目的與幼兒交談。我會問問孩子離園后在家的活動安排,了解孩子休息日隨家長外出的活動內容,也會告訴孩子我在家干的事情。通過談話,我與孩子間的感情得到了交流,關系更加密切了。在教育活動中,重視啟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盡量克服我說孩子聽的教法。克服說得好的讓說,說得不好的不讓說的做法,使孩子樂意說的愿望自然地增長。
總之,在培養幼兒的語言時,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實施不同的教育措施,有計劃地對每位幼兒進行培養和訓練。只有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幼兒的語言才能得以健康的發展。
參考資料:
①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
② 肖憶萍主編《家庭育兒寶典》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③ 王志明、林健編《幼兒園教育活動與研究》 蘇州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