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緊圍繞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目標 著力建設農村五大產業體系 ( 2005 年 1 月 10 日 ) 市人民政府 濟寧市現轄12個縣市區和濟寧、曲阜2個新區,153個鄉鎮(辦),6513個行政村(居),耕地780萬畝,總人8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70萬人。2004年,預計全市完成GDP1080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農業增加值155.5億元,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48元,增長14.8%。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指示要求,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從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了“關于培育壯大五大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 的重大決策部署,決定從 2003 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在全市實施以培育壯大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為主的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通過龍頭帶動,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
2004年是我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的第二年,全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 1 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和明顯成效。五大產業體系建設收入成為全市農民收入最重要的增長點。
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直接來自五大產業的達到2264.9元,占62.1%;增加351.9元,對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4.9%。 一是瓜菜和優質專用糧棉油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
全市優質專用小麥面積達到250萬畝,占小麥種植面積的68%;農作物糧經種植比由上年的58∶42調整到55∶45。以瓜菜、棉花、花生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達到645.9萬畝,同比增加33.1萬畝,其中瓜菜382萬畝,比上年增加34萬畝;棉花154.4萬畝,增加 5.1 萬畝。
二是林牧漁業快速發展。林果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
全年完成造林65萬畝,同比增加30萬畝,增長85.7%。其中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林41萬畝,林業育苗15.3萬畝,水果產量21萬噸,同比增長15.8%,林木覆蓋率達到22%,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
畜牧養殖實現新的發展。全市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74.9萬噸、50.6萬噸和5.7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10.5%、5%和22.3%。
漁業快速發展。全市養殖面積達到64.3萬畝,水產品產量達到26.6萬噸,同比增長分別為16.1%和36.6%。
三是農村勞務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到2004年底,全市轉移到二三產業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46萬人,新增2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43%。
其中縣外輸出72.4萬人,增加13.6萬人,年創勞務收入50億元。 圍繞加快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中著力加強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在認真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從我市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千方百計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
一是搞好區域布局結構調整。按照自然資源、傳統優勢和市場需求,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逐步形成農產品優勢產區和主導產業。
全市初步形成了東部山區果、牧、油,中部平原糧、菜其中鄒城、兗州、任城都在2000萬元以上。二是加強利益聯接機制建設。
引導龍頭企業與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戶,通過股份合作制、簽訂合同訂單、委托生產等多種形式,建立緊密型或半緊密型經濟利益聯接關系,降低和有效規避農戶市場經營風險。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兗州綠源公司,通過合同、訂單方式與養殖基地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關系,帶動發展標準化肉鴨養殖場戶2000多個,養殖規模3000萬只。
目前,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2260多家,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達到810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20家,年銷售收入190億元;現有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50家,其中省級以上9家,國家級2家;農村各類專業協會、研究會等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 2200 多個,農村經紀人隊伍 3.2 萬人;帶動和輻射種植基地320萬畝,養殖基地4500萬頭只,農戶76萬戶,全市已有40%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44%的農戶納入產業化經營。
(四)加快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空間。按照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思路,采取多種途徑,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步伐。
一是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精耕細作和集約化經營,發展設施農業、苗木花卉、中藥材和畜禽養殖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消化一批;二是加快農村個體私營經濟和二三產業發展,吸納一批;三是推進城鎮化進程,加快以中心鎮為重點的農村小城鎮建設,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結合實施農村勞動力輸出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大力開展定向和引導性培訓,通過建立輸出服務組織,強化服務,向外輸出一批。泗水縣勞務輸出已成為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全年在外務工人員12萬人,其中境外1500人,每年實現勞務收入6億多元,全縣農民人均1132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的40%以上。2004年,全市在外務工人數達到72.4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3.6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5億元,農民人均增收近80元。
農民工資性和勞務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新增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 全市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1263元,增加16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34.6%,對農民人均增收的貢獻達到34.2%。
(五)強化督導調度和考核獎懲,形成促進農民增收的推進機制。為加快推進農村五大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從強化督導調度和考核獎懲入手,逐步建立健全了責任目標、組織領導、政策支持、服務保障和考核獎懲體系。
一是明確目標責任。市委、市政府兩辦印發了《任務目標分解落實方案》,把調整的任務目標分解到各縣市區和五大產業體系建設責任部門,并制定配套的《考核辦法》,明確規定縣、鄉黨政主要負責人是第一責任人,分管副職是主要責任人,五大產業部門主要負責人是直接責任人,并確定了具體的獎懲標準,實行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按考核結果兌現獎懲。
對 2003 年度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 3 區市、 5 個部門和 18 名有功人員,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二是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農業產業化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和指導,市委、市政府2003年8月成立了由市幾大班子負責人任組長、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農業產業化工作領導小組,并抽調15人組成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三是強化督導調度。
圍繞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專題會議和督導調度會議,作出安排部署;縣市區建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定期調度鄉鎮黨政一把手制度,親自部署發動,分管負責同志靠上抓好落實,各部門齊抓共管。在秋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