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以下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1
知識與能力
1.了解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背景、出現轉機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中美關系改善過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時間。
4.掌握上海APEC會議的時間、屆次、主題及意義。能列舉上海APEC會議的內容。
5.通過學習新中國外交事業(yè)的成就,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及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大量運用歷史圖片,注意體驗式學習,讓學生通過直觀、感性的材料近距離地觸摸歷史。
2.讓學生查閱資料,利用補充材料,設計開放性試題,引入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由上海APEC會議的主題“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樹立樂于合作、團結互助的人生態(tài)度。
2.認識到外交事業(yè)的成就來源于祖國的強大,生發(fā)熱愛祖國、立志學習、使祖國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美關系正常化。
2.難點:中國外交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通過比較舊中國與新中國的外交地位的不同,認識原因。利用課堂小結的討論,多方位理解原因。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復習
我們已學習了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誰能做今天的復習小導師,帶領大家復習一下?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一起回顧了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今天我們來繼續(xù)學習中國外交事業(yè)的發(fā)展。哪位同學愿意為大家開啟新課的大門?
教授新課
在中國外交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中,20世紀70年代可謂好戲連臺,其中,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的事件是“中美關系正常化”。哪位同學能說說新中國成立初期20年的中美關系?
1.由課前提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華盛頓同時發(fā)表公告”導入。
2.由上一節(jié)課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導入。
3.由本世紀“唐裝盛行”導入。
學生依據舊知識,回憶、總結或自學課本76頁第一段。
學生發(fā)言:“敵對”“敵視”。
運用多媒體:
1.圖片《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中國乒乓球隊員與美國乒乓球隊員在一起》。
2.與圖片相配的影音資料: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一份對外報告中說:“如果沒有(中國)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建立穩(wěn)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此時,美國再也不能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fā)展和在國際事務中
的作用了。中國對美國改善中美關系的表示,做出積極的反應。1971年4月,毛澤東親自批準中國乒乓球隊邀請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問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以小球影響大球”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
同學們,聽了上面的資料,你對中美關系的前景有何看法?說出你的理由。
有誰能說說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的歷程中,經歷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件?哪位同學能分階段來說說?
學生發(fā)言:
中美關系將不斷走向改善。因為雙方都在為此而積極努力。
學生思考、回答:
1.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國際形勢的變化
學生發(fā)言:
1.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學生看大屏幕。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2
了解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發(fā)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xié)作;設計課后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yè)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說明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么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 這一時期人們的衣著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文化”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后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 “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yǎng)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饑。城鎮(zhèn)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 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yǎng)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yǎng)、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過渡:人們常說,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zhèn)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里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說說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 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后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zhèn)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每個學生都是好學生。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用情感化的教學語言,準確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評價,都有可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行動。準確有效地評價學生的課堂活動,可使學生及時從老師那里了解自己,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欲 望,及時檢查并調節(jié)自己的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學習方式,繼而產生新的學習動力。
老師在評價、教育學生時,要以理服人,切忌諷刺挖苦;要簡練深刻,切忌嘮叨;要有感情,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真情,切忌大說空話大話。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樹立反思意識。在學生對一個問題產生不同意見時,老師應給予結論性評價,讓學生明確真理到底是什么。
老師必須正確處理師生關系,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給學生以親切感。從而實現民主化教學。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3
前不久,我在本校初二年級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在中國歷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嘗試,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它是一堂內容多、雜、難,比較棘手的課。《有效課堂教學》指出:實現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轉變的創(chuàng)新理論,就是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啟發(fā)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發(fā)揮學生潛能和聰明才智為了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教師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fā)點設計問題。
在本課中我力圖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現活的'歷史,旨在誘導學生了解歷史、探究歷史、反思歷史,特別重視情感和價值觀教育。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反思和整合,構建更加科學嚴謹的知識體系;在教法設計上,采取學生自主探索、師生互動探討等開放式教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并嘗試研究性學習。課后的實際效果基本上達到了三維目標的要求。
授課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學生的思維拓展不夠,如:對戊戌變法失敗原因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比較抽象,學生反映不容易理解。現在想來,在課堂上應該不斷開展對話,開發(fā)課程資源,實實在在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找準切入點,激發(fā)學生興趣,激勵學生反思,而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替學生思考。
第二,設計問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思維。一個問題的設計,是解決教學問題的前提,也是進行教學研究的核心。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展示問題背景,產生認知沖突。其次,要注意結合學生的實際經驗,因為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了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yǎng)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了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復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導入: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
[說一說]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你認為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后我們采取了什么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說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tǒng)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 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后果?
③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么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于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么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么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采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成就以及863計劃的制定;理解教育發(fā)展為“科教興國”戰(zhàn)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論斷;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及其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凡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guī)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可以推遲到七周歲入學。’你怎樣理解上述法律條文中你所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失學或輟學原因有哪些?”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理解歷史材料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通過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課前分組搜集、整理資料,用生動的事例說明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狀況,培養(yǎng)學生根據需要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3)課后延伸:小組討論“你準備怎樣幫助失學兒童?”或者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也可自擬題目),寫一封倡議書。激發(fā)學生關注祖國命運的情感和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4)通過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增強直觀性,感悟歷史。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3)通過對所在社區(qū)學校同少數落后地區(qū)義務教育情況的對比,加深學生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好祖國的偉大志向。
小組合作學習在我校已經實施了一個階段,其中,領導肯定了八年級一、二班的小組合作學習已初見成效。經過一學年的努力,我的感受是:你使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就會獲得應有的享受。小組合作形式六人為一組,圍坐成一圈,利于學生的互相幫助,互相督促,互相交流,互相討論,互相管理。對于學習自覺性較好的學生是能夠發(fā)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對于小的問題,經過本組討論,基本就能自已解決,學生用自已的方法理解、釋疑學生容易接受。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師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 2024年語文下冊教育教學工作計劃5篇
★ 2024學校的年度工作計劃5篇
★ 2024年學校工作計劃5篇
★ 班主任意識形態(tài)工作計劃5篇范例
★ 八二班主任工作計劃5篇范本
★ 八年級下冊生物教師工作計劃5篇
★ 初二數學教師工作計劃和總結5篇
★ 2024年春季學期語文教學工作計劃5篇
★ 八年級數學教師教研工作計劃5篇
★ 2024年八年級英語教學工作計劃5篇
上一篇:幼兒園新教師班務工作計劃怎么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