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建設帶動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打造沙漠特色旅游精品,推動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
一、旅游資源調查分析
1、規劃范圍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范圍為:涼州城區以東、武長公路兩側,園區中心區涉及高壩、清水、清源、長城、吳家井、武南、中路、鄧馬營湖、黃羊河農場、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蘭墩灘原種場、皇臺葡萄基地等鄉鎮和單位,面積約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萬公頃。
2、旅游資源調查 經過近幾年發展,武威城東初步形成了一批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景區(點)。經實地調研,該區可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豐富,分18大類、35個景區(點)。
1、地文景觀類 10
1、典型地質構造 101.1、天梯山丹霞地貌 天梯山位于涼州區南50公里的中路鄉燈山村,因山路曲折似梯,故名天梯山。天梯山石窟即開鑿于其南麓崖壁的半腰,崖壁因礫石脫落風化出現大小不等的洞穴,呈現比較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
10
9、沙(礫石)地風景 109.1騰格里沙漠 騰格里沙漠位于城東23公里處的長城鄉,也稱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以紅水河為界,沿岸沙丘比高2-5米,沙漠內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達20米。
其內遍布沙生動植物,旅游項目尚待開發,具有良好的沙漠探險開發價值。
2、水域風光類 20
2、漂流河段 202.1黃羊河天梯山段 為黃羊水庫水峽口放水,全長約8公里,水道寬而且曲折,水流流速大,兩岸有部分植被,山勢峻峭,適宜開發水上漂流、探險等活動。 20
3、湖泊 203.
1、黃羊河水庫 庫址位于中路鄉境內,黃羊河水峽口入口處,是涼州區最早建立的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5644萬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水庫。 203.
2、南營水庫 庫址位于城南20公里處南營鄉南營村,金塔河出山口處。于1969年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
水庫上游集水面積為852平方公里,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灌溉著920平方公里耕地。
3、生物景觀類 30
2、古樹名木 302.
1、張清堡古槐 張清堡古槐位于城東武長公路10公里處,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明代移民實邊的歷史見證。張清堡古槐胸圍6.9米,樹高15米,枝繁葉茂,被當地居民視為神樹精心管護。
1989年原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國槐定為武威市市樹。
4、古跡與建筑類 40
3、古城和古城遺址 403.
1、高溝堡古城遺址 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是涼州區境內唯一幸存的漢代古城遺址。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墻正中有一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
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現當地居民出資修建了大門及寺廟大殿。
登墻遠眺,滿目沙海植被。 40
5、長城 405.
1、長城遺址 長城遺址是涼州區境內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長城遺址,東接古浪圓墩子長城,西連永昌地段邊墻,長約100多公里,主要為漢長城和明長城遺址。在長城鄉境內最為完整的遺址殘高6米,底寬2.5米,并有烽燧20余座及兵營遺址等。
這些遺址均為黃土夯筑。烽燧多呈圓錐形或方形,是長城遺址中較為罕見的建筑模式。
尤其是漢、明長城的連接口處于通往黃羊葡萄莊園路口,更具引人入勝的景觀。 40
7、宗教與禮制建筑群 407.
1、百塔寺遺址 百塔寺位于城東20公里的武南鎮百塔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大塔一座,周環小塔九十九得名。占地277畝,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白塔是一種藏,以《武威漢簡》聞名于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石窟 420.
1、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現存石窟分三層,有大小洞窟17處。
其中最大的洞窟高30米、寬19米。窟內供奉釋迦牟尼坐佛1尊,高28米、寬10米。
大佛左右有文殊、普賢、廣目、多聞等6尊菩薩、天王造像。其建造藝術被文物專家稱為“涼州模式”。
天梯山石窟依山傍水,1995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立項修復,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止目前,修復了大佛原貌,修建了圍堰大壩,整修通往景區的道路20多公里,建成石窟陳列館,水庫上娛樂設施和景點綠化正在建設之中。
420.
2、亥母洞石窟 位于涼州城西南20公里處新華鄉,現存洞窟1個,內有金剛亥母塑像1尊,喇嘛塔2座,石盞1個,不同造型的古小塔數百座。金剛亥母是掌管生育的神,固民間常有人前來燒香以求子女。
5、消閑求知類 50
3、動物園 503.
1、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 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是沙漠區內人工建立的世界最大的瀕危動物中心,位于武威城東23公里處,始建于1987年,占地17萬公頃,核心建設區1萬公頃,已建成10萬畝圍欄半放野區,1000畝飼草料基地,完成治沙造林面積15萬畝,經濟林苗木基地1100畝,植被覆蓋率達50%以上。現已育有羚羊、野馬、野驢、金絲猴、白唇鹿、梅花鹿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9頭(只),馬鹿、巖羊、藏原羚、藍馬雞等二級保護動物79頭(只),經飼養馴化,已表現良好的適應性,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50
4、植物園 504.
1、錢學森沙產業中心實驗室基地 沙產業實驗室于1995年正式掛牌,是由原中共中央*局常委宋平同志倡導,實踐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產物。其實驗基地位于瀕危動物研究中心附近,占地40畝,引進美國超星級3000系列3500型溫室一座,面積6040平方米,1998年投入運行。
現以生產康乃馨、玫瑰等鮮花為主,引進栽培了仙客來、蝴蝶蘭及各種月季等30多個品種,是我區花卉推廣和苗木繁良基地。特別是利用無土栽培方式生產的麥綠素被國家級專家稱為“沖擊新世紀,引導新潮流的生命工程”,被譽為“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新健康食品”,為沙產業發展找到了突破口。
50
5、公園 505.
1、沙漠公園 沙漠公園是我國第一座以沙漠冠名的公園,位于武威城東20公里處,1987年正式向社會開放,融大漠風光、生態保護、民俗風情、園林雅趣為一體,是展示我區人民群眾治沙成果的重要窗口。公園占地面積7.5平方公里,已建成防風林帶3條15公里,防風林景觀樹36個品種、150余萬株,沙生植物500多萬株,防風固沙林近萬畝,植被覆蓋率為78%,并建有觀景塔、沙浴場、游泳池、沙生植物園、跑馬場、賽駝場、射擊射箭場、人工湖、招待所、餐廳、會議室等一批景點和設施,一次性最大就餐接待能力為300人,年接待游客1萬人左右。
6、購物類 60
2、廟會 602.
1、海藏廟會 區域范圍是涼州區,中心場所海藏寺,活動時間是農歷正月十六。 602.
2、社火 區域范圍是涼州區,農歷正月。
7、產業類 701 、農林漁牧場 701.
1、莫高旅游度假村 莫高酒業集團是中國西部最大的葡萄酒生產企業,位于城東35公里處,現擁有葡萄基地2.2萬畝,年葡萄干酒生產規模達1萬噸。2001年,依托基地和葡萄酒加工生產線,推出了集葡萄種植與釀造、葡萄酒文化、高效農業、田園風光為一體,吃、住、游、購、娛一條龍農業觀光旅游項目,興建了18公里葡萄長廊及果園、酒吧等景點和配套設施,被省旅游部門重點推介為蘭州--黃羊河農場全省
(5)開發潛力大,發展前景廣。景區開發與全區其它旅游資源開發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強,民俗風情與自然風光、人文資源發展具有互補性優勢,且地處省定蘭州—黃羊河農場、絲綢之路黃金旅游線重要地段,發展空間大。
但就嚴格意義上的農業觀光旅游區衡量,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區內行業多、領域廣,經濟成分、隸屬關系復雜,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加之旅游規劃缺乏統一性、整體性,聯片難度大,聚合效應低;
(2)景區建設缺乏總體規劃,功能劃分不明顯,布點零亂,自發性因素多,社會資金未能很好地整合利用,項目重復建設現象嚴重;
(3)景區開放開發程度滯后,起點低,規模小,基礎設施條件差,功能不全,景點老化,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
(4)景區可進入性條件差,景區內和通往景區的道路等級低,建設滯后,缺乏專線旅游交通車;
(5)自然環境惡劣,沿線景色單調,各旅游區彼此之間關聯度不強,缺乏一個聯系紐帶;
(6)生態農業特色不明顯,且經營周期短,季節性氣候影響較大;
(7)景區對發展生態農業觀光旅游認識不足,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不夠;
(8)旅游專業人才匱乏,治安防范不力等。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思路
1、指導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市、區旅游“十五”發展規劃為指導,搶抓西部大開發和西部旅游國家投資傾斜政策的歷史機遇,以生態農業資源為主體,以觀光旅游為目標,以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為范圍,以現有旅游景點為支撐,以農、林、水、牧、生態等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先導,以名、優、新、特、稀、綠色農產品試驗、示范、繁良、推廣為重點,通過人文、自然、工業、農業、生態及民俗文化等資源的有機結合,互補開發,拓展武威旅游內涵,實現資源重組,激活存量資源,完善旅游配套基礎設施,集中全社會財力物力打造生態旅游和沙漠探險這一特色旅游精品,使其相互融合,延長產業鏈條,引導現代農業在更高層面上的多元化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在更深領域的調整,在武威城東建成一個集訪古、休閑、觀光、游覽、探險、朝圣、美食、娛樂、會務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區。
2、發展思路
(1)規劃先行,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近期做好觀光區總體規劃的編制和論證工作,完善對現有景點、景區的規劃,做好涼古公路等通往旅游景區公路的改建和沿路綠化建設等工作,以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點)的多領域項目建設爭取旅游國債資金,以精品戰略帶動全區旅游業的發展,使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真正成為涼州現代旅游經濟和綜合農業發展的樣板和亮點工程。
(2)整合旅游資源,堅持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以民俗文化為紐帶,以人文資源促進自然資源的開發,以自然資源充實人文資源的內涵,合理開發一切可利用的旅游資源。即把以白塔寺、天梯山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游區和以設施農業、葡萄產業、沙漠綠洲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旅游區的開發結合在一起,著力打造旅游精品,推出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兩條特色旅游線,互補性開發,促進中發展,既體現文化的悠久歷史,又反映自然的神奇壯美。
(3)多層次開發,堅持點線面結合的原則,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打造區域旅游特色新產品。點,就是圍繞白塔寺、天梯山石窟、莫高旅游度假村、沙漠公園、瀕危動物研究中心等主要景點進行建設和開發,同時抓好蘭墩灘原種場、清源、清水、沙產業實驗室、林木繁良場等園區建設,逐步發展為多個功能完備、各具特色的小區,輻射帶動區域內農林牧各業發展。
線,就是依托武長公路、312國道等發展沿線經濟,突出民俗風情、餐飲游樂、特色產業、農家小院、大棚種植、道路綠化及生態治理等方面,形成融沙游,建成一個以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為主線,由歷史文化風景區、工農業科技示范區、莫高旅游度假區、沙漠綠洲游覽區、珍稀動植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旅游區和農耕民俗飲食品嘗區等相對獨立、彼此銜接、功能各異、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的“一線八區”綜合旅游風景區,逐步拉長各功能區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旅游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培育全區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旅游業與農業的共同發展。力爭到2024年,游客在涼州區旅游的停留時間提高到1—2天,實現: 營業收入達到5000萬元,占全區旅游總收入的20%,年增長率為12%; 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0萬人次,占全區接待總數的15%。
年增長率為10%。
五、旅游產品開發
1、白塔寺遺址。建成見證西藏佛教領袖薩班和元太子闊端舉行“涼州會談”,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白塔寺原貌,突出“百塔”規模,逐步美化周邊環境,建立以尋古、朝圣、觀景、踏青、游覽、購物為內容的旅游基礎配套設施,打響西藏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這張牌。
主要工作:修復薩班靈骨塔和99座小塔及周圍寺院;新建白塔寺遺址陳列館;景區內種植各種觀賞性花木和草坪;通往景區的2.5公里道路建成50米寬雙行道,道路中間及兩側間種刺柏、云杉和柳樹,并設置大型旅游燈箱廣告和彩色路燈;在白塔寺遺址與312國道交匯處修建能容納20輛旅游中巴車的停車場;道路兩旁全部建設體現藏漢風格的旅游娛樂、購物場所和高標準農宅;道路作為步行街,僅供游客步行、駝隊和電瓶車使用;聯系史實挖掘整理每個塔林的傳奇故事,以碑刻的形式雕刻在相應塔身;人行道著重以綠化美化為主,為游客提供踏青、賞花、觀景、納蔭的步行綠色通道。
2、天梯山石窟。修復天梯山石窟原貌,建立佛教文化,做好水面的文章,打造天梯山石窟與黃羊水庫為一體的風景區,打響石窟鼻祖這張牌,再現石窟輝煌、盛極一時的歷史場景。
主要工作:向省博物館申要原搬遷的壁畫和佛像,修復其余洞窟及通往各窟的棧道;建設餐飲、購物和娛樂場所;完成周圍荒山的綠化美化工作;完成通往石窟的道路改造和油面鋪設;建立旱碼頭3個,購置水上游樂設施;挖掘開發羅漢洞和觀湖映古雪、仙湖睡佛等景觀。
3、清水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園,建成名副其實的無公害生產園。 主要工作:高標準、成規模地建成既具觀賞性又能感受溫棚超市特色的高效日光溫室1000座,按品種分塊、聯結;新上節水灌溉設施。
4、高壩智能化農業示范園,突出智能化特點,體現高科技成果。 主要工作:建立以名優新特蔬菜為主,食用菌為補充的日光溫棚,形成多品種培育基地;搭建信息平臺,以信息化提升生態農業的水平,建成以電腦全程控制,自動化、智能化農業體系;建立特色規模養殖示范點,重點發展養殖美蛙、肉狗、七彩山雞、貴妃雞等特種養殖。
5、生物中心規模化育繁種基地示范園,突出生物技術應用,提高觀賞性。 主要工作:完成制種面積8000畝,突出苗木花卉特色品種的種植。
6、建立農、林、牧新品展示區。以涼州區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為中心,以省蘭墩灘原種場和涼州區良種繁育場為兩翼,濃縮涼州區農、林、牧發展的成果,建成設施農業、高效林業、特種養殖、新品種展示、成果展現的農優新品展示區。
主要工作:建立釀酒葡萄、蔬菜種植為主的產業化經營區;培育、開發和推廣農、林、牧新品種;建立沙動物特種養殖基地。
7、莫高旅游度假村 主要工作:新建參觀酒窖、釣魚塘、網球場、游泳館、跑馬場及小康住宅;加快景區內道路建設及環境綠化美化;在交通要道、路口設立公共標識和安全疏導標識,設立游客接待站;培養一批業務素質過硬、能夠接待不同語種游客的導游講解員隊伍;大力挖掘和整理歷代名人學者關于涼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長城路段主要種植風沙防護林帶;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鮮明公共標識和安全疏導標識;設置指示牌,標明所在鄉鎮及反映的主題;沿線各鄉鎮設立游客接待站,提供咨詢,就餐及出售農副土特產品和民間工藝品。
六、旅游功能區劃分與策劃 為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實現資源互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經比較分析,將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劃分為8個旅游功能區、1條旅游線。
1、歷史文化風景區。細分為白塔寺風景區和天梯山風景區2個小區,范圍包括高壩、六壩、武南、中路等地區。
主要展示歷史文化特色和資源優勢。 項目策劃: *邀請全國知名的藏傳佛教僧人來白塔寺住持,講經說法,不斷擴大景區藏傳佛教的影響力。
*不定期舉辦薩班學術交流和研討會,邀請全國高僧大德和知名佛教人士參加。 *舉行白塔寺大型開光儀式,在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吸引周邊地區人們前來參觀膜拜。
*天梯山風景區充分利用水上優勢開展水上賽艇、垂釣、攀山等項目。 *邀請佛教高僧來天梯山講經說法。
2、工農業科技示范區。細分為工業觀光區、花卉種植區、智能農業示范區、無公害蔬菜生產區和設施農業展示區等5個小區,即以榮華企業集團、生物中心規模化育繁種基地、高壩智能化農業示范園、清水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園、清源高新科技園為主,以張清堡古槐和延壽寺為連接點,突出該園區農業高科技成果轉化、綠色食品生產和生物、節水、信息等先進適用技術試驗、示范和推廣的特色。
項目策劃: *組織開展以參觀工業生產為主的工業旅游活動。 *舉辦游客自采蔬菜、培育花卉、飼養動物和自烹美食的活動,使游客就地學習農村生活,品嘗農家風味。
3、莫高旅游度假區。細分為葡萄長廊觀光區、綠色食品開發區、葡萄鮮果品嘗區和葡萄酒城參觀區4個小區,主要以莫高酒生產基地為重點,以純凈的大自然、新鮮豐富的綠色食品為基調,以摘葡萄鮮果、品葡萄美酒等為形式,在現有基礎上精心規劃建設,形成全季節全天候休閑旅游、餐飲住宿、購物娛樂一體化的葡萄莊園特色。
項目策劃: *組織開展以參觀面粉加工生產為主的旅游活動。 *以觀沙漠風光、尋長城遺址為主線,舉辦觀葡萄長廊、摘葡萄鮮果、飲葡萄美酒為內容的旅游活動。
*以家庭為單位,舉辦自駕車沙漠探險旅游活動。
4、沙漠綠洲游覽區。細分為公園區、葡萄長廊觀光區和治沙成果展示區3個小區,主要以沙漠公園、蘭墩灘原種場為核心,以大漠風情、沙漠綠洲和治沙成果展示為特色,突出綜合性、娛樂性和全景式旅游特色。
項目策劃: *購置四驅車,沙漠摩托車等游覽設施,舉辦各種形式的旅游活動,增強旅游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互動性活動的吸引力。 *舉辦果園觀賞風景、自采鮮果為內容的旅游活動。
5、珍稀動植物觀賞區。細分為野生動物觀賞區、珍稀花卉種植區和古遺址觀光區3個小區,主要以瀕危動物研究中心、沙產業實驗基地為核心,以高溝堡古城遺址為聯系點,以名新奇特花卉采購、瀕危野生動物觀賞為主,融南北方珍稀花卉、盆景、各類沙生植物為一體,突出種類齊全、小巧精致和生態科普特色。
項目策劃: *加大駝鳥等動物的飼養數量,推出騎駝鳥游沙漠旅游活動;飼養并放養部分不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舉辦沙漠狩獵活動。 *舉辦花卉名品、盆景展銷活動。
6、沙漠腹地探險區。細分為長城遺址觀光區、沙漠探險區和沙漠綠洲游覽區3個小區,主要以長城遺址、沙漠景致、鄧馬營湖娛樂項目為重點,以原始沙漠及狩獵、滑沙為主要內容,以刺激性、獵奇性、參與性和互動性為主要特色。
項目策劃: *舉辦沙漠駝隊探險活動,以家庭為單位,提供少量飲用水和通訊器具,在沙漠體驗歷險的感受。 *舉辦沙漠越野車比賽;舉辦、滴灌、噴灌為主要形式的節水工程,科學合理利用水資源。
(二)建設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結合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在我區的實施,加快區域內的退耕還林和沙區治理的速度。
(三)建立自然保護區。依托現有的甘肅瀕危動物研究中心這個珍稀瀕危動物的棲息地和城東荒漠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優勢,在“東沙窩沙生植被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基礎上,建立“東沙窩荒漠瀕危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申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把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建成一個生物走廊帶。
(四)城鎮生態環境建設。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建設較大面積的城市周邊生態保護區域。
在區域內的各鄉鎮實施生態小康村鎮建設計劃,通過村莊鄉鎮森林化、山川農田林網化、溝渠水系林帶化、荒山荒地林草化等方式,實現“千村萬戶一片綠”的生態小康村建設目標。
十、實施步驟 該旅游區建設期十年(2001—2024年),分二個階段進行。
1、近期(2001—2005年)為建設開發階段。形成旅游區基本框架,旅游接待設施初具規模。
重點做好白塔寺景區、天梯山風景區、沙漠腹地、沙漠生態觀光旅游區、沙漠綠洲游覽區及珍奇動植物觀賞區等的建設工作;逐步完善農業科技示范區、莫高旅游度假區、農耕飲食區的配套基礎設施,高效節水農業、設施農業、智能化農業基本建立并產生較好的效益;完成通往景區和景區內道路建設及綠色通道的建設;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路口及景區設置中英文對照交通路標、公共標識和導游示意圖;進行前期宣傳推介等。
2、中期(2006—2024年)為成熟完善階段。旅游基礎設施更趨完備,內容更加豐富,充分具備觀光旅游的條件。
白塔寺成為佛教圣地;生態農業成為旅游者的首選之地,接待設施進一步完善;治沙防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向沙漠要效益已成為現實;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成為全省規模最大、品種最全的野生動物基地;沙漠探險項目趨于成熟,行業秩序規范;公路沿線已形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畫;沙生動植物養殖和美食成為旅游風景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業旅游已成為旅游業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旅游項目不斷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旅游開發和生態保護已經合二為一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十
一、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針對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資源狀況及確定的開發項目,地點、規模等因素,按照造價標準和項目論證,近期重點景區建設項目投資額估算為36266萬元,其中:景區建設投資25550萬元,道路建設投資10716萬元。 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該觀光旅游區綜合各旅游游覽項目、農業科技示范、沙漠風光及探險等體驗旅游為一體,具有較高的休閑、娛樂、考察、游覽的價值,對游客具有較強的吸引力,游客的回頭率較高,開發前景樂觀,必將有很好的效益回報。
2、社會效益
(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創立了一個全新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既鞏固了西北沙區治沙成果,又找到了以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民俗風情為綜合開發的突破口,充分利用了沙漠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創出了一條以生態環境來開發旅游,以旅游開發來保護環境的路子,對西北沙區沙漠生態工程建設和利用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既豐富了生態農業和沙漠旅游的各項接待設施和功能,又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經濟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3、生態環境評估及分析 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一個集休閑、度假、娛樂、游覽、觀光、美食為一體的生態農業旅游區,樹立一個全新的沙漠綠洲形象,增強沙區水資源涵養功能,保護沙漠生態和植被,使惡化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明顯改善,為農業及周邊鄉鎮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上一篇:年度工作安排(財務部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