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變舊觀念,樹立課程評價新理念
學校教育要評價教學水平、診斷學習狀況、選拔優秀人才,總是要考試的,但考試的目的、內容、方法和功能都要改革。我們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認清課堂教學的重要職責,努力提高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質量,既最大限度地調動課堂上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主動嚴謹治學,修煉思想,端正品行,學習知識,增長技能,又尊重學生的正當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引導學生良好個性的健康發展。
因此在評價的標準上,我嘗試實施從統一性的答案走向多樣性的答案,為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留出最大的空間。我注意做到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發展的“發展性評價”。同時,在進行評價時,既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注意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既了解學生當前的實際需求,也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發展方向;既依靠單純的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也注意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尤其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變化與進步等。我并注意并推行新的教學模式,自主、合作、探究,注重形成性評價,改革考試內容,做到客觀公證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真正落實好素質教育,從而培育出創新人才。
二、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多種方式評價
世界本來就是多樣的,因而,作為人們認識結果——答案也必然多樣。客觀式試題要求人們把豐富多彩的世界用一個答案來回答,顯然這是很成問題的。同時,人的認識是漸進的,絕對真理只存在于相對真理的總和之中。在人類認識的不同階段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要求人們用一種答案去認識問題就有可能封閉人的認識的前進之路。尤其是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呼喚創新的時代,把人們的思維限制在一個固定的框架內,對發展人們的創造精神是十分不利的。傳統的教學評價強調的是常模參照評價,關注個體在整體中的范圍,熱衷于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它把是否“成功”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脫離了大多數學生的實際。在這種評價方式下,只有少量學生得到高分或好名次,能取得成功,而大多數學生則注定是學習的失敗者。這不利于大多數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將常模參照評價改為標準參照評價。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把班級內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組內均有各種層次的學生。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記分改為小組記分,以小組總體成績決定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了“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大家佳作達標。為了體現評價的公平性,我還根據學生以往的學業成績表現和測驗成績,安排優等生和優等生一起分組測驗,差生和差生一起分組測驗,中等生和中等生一起分組測驗。有時候測驗的難度也可以有所不同。各測驗組的每個成員都與原屬小組的總分掛鉤,優等生小組的第一名,差生小組的第一名以及中等生小組的第一名所得的分值完全相同,這種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競爭、公平比較其貢獻的做法,使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受到獎勵,取得進步,并由此逐漸走向成功。
同時,我在考核學生數學能力方面,從“知識與技能”、“實際與運用”、“態度與習慣”等方面去評價的,評價標準為“優”、“良”、“合格”、“不合格”。為了落到實處,不但設計了學習過程評價表,還采用了以下幾方面的跟蹤記錄:1、作業完成等級表;2、口算等級表;3、學生動手操作等級表等。通過以上幾方面的考核、再加上適量的筆試,最后評價學生的成績。這種評價操作,一是可以起到督促作用,平時學生的學習態度、習慣可以通過檢查進行量分;二是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多方參與,多管齊下,從行為上可讓學生自控自約;三是減少考試次數,有益學生的心理健康,不會讓學生經常處在高度緊張、害怕考試的情緒中;四是改變考試內容,從積累、運用入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