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六年級上冊23課有篇叫《最后一頭戰象》的課文,作者是沈石溪。
梁老師建議我們去看,寒假回家后我就迫不急待的認認真真的讀了這篇文章,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寫了日寇侵占了緬甸,在戰斗中,戰象都陳亡了,在民工搬運戰象尸體時,發現了幸存的戰象,名叫嗄羧,過了二十幾后,它在臨死之前重新找到并披掛上象征身份的象鞍,走了一天一夜,來到戰友埋葬的地方——百象冢,在旁邊挖了一個坑,把自己埋在了那里。
在這篇文章里,嗄羧被村民治好傷后就在寨子里生活,它整天優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閑逛,到東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大象有靈性,在嗄羧快不行了的時候,它繞著寨子走了三匝,對救活它,收留它,并養活它的寨子表達了一種戀戀不舍的心情。全寨的男女老少也都擁到打谷場為嗄羧送別,許多人都泣不成聲,村長在它脖子上系了潔白的紗巾,在四條腿上綁了四塊黑布,老人和孩子送給它吃的,它什么也沒吃,只喝了一點涼水。說明它很難過,它知道自己要離開了,吃不下東西。
嗄羧是一頭很重情義的大象,它很想念和自己一塊戰斗的戰友,所以它把自己埋在了并肩作戰的戰友身邊,它是我們心中一位非常重情義重感情,而且品德高尚的戰斗英雄。
大象能做到這樣,我們人要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