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到,上墳的繁瑣和奔波始終未變,只是今年清明大家的腳步都慢了下來,因為清明節列入了國家法定假日,這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我們一家總算有時間回老家給曾祖父母上墳了。
曾祖父母的墳在山上,我們只好帶著鞭炮香燭爬上去。路上許多行色匆匆的人們,他們似乎都懷有心事,神色哀傷。不知什么時候又下起了蒙蒙細雨,伴著風落在樹葉上,人們的身上、花從中,這樣的場景不禁讓我想起了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描繪的正是這種場景啊!
不知走了多久,我們到了一排墓前。這排墓中,有的刷上了水泥,富麗堂皇,應該是有錢人的墓;有的保持原狀,甚至連墓碑也是木板的,這是窮人的墓;我隨著父母在這些墓中尋找曾祖父母的墓,我看了看這些墓主人的名字:王三娃、劉二狗……我感到好笑又覺得一絲悲哀,那個時候的封建社會,農村的人都不認識幾個字,名字也按庸俗的起法:“一娃、二娃……”這不是名字,更像“綽號”,我也更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正是因為人們這樣的封建、落后,才會被別人欺負,我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才不會落后,不會挨打。
到了曾祖父母的墳墓,爸爸點響了鞭炮,爺爺、奶奶和媽媽都忙著上香,并把我也拉到了墳前上香。說實話,我對曾祖父母并沒有什么印象,只是模模糊糊的影子而已,也只從爺爺那里聽到了些故事,只知道曾祖父母吃了許多苦把爺爺拉扯大。而他們的面貌我也記不起來了,只記得他們很慈祥、和藹。上完墳,我們原路返回了家。
清明,包含了人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之情,也寄托了人們的哀思。
上一篇:道德法治教學措施及計劃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