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來越重視幸福。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經濟發展了,手中有錢了,人們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嗎?并非如此。
先來看一個故事。寧靜的夏日海灘上,一個印第安長者邊曬太陽,邊哼著歌編織草帽。一位美國商人想買他手中的草帽,問多少錢一個,長者回答5美元。過了一個星期,這位美國商人回來了:你的草帽很受歡迎,我要訂100個,多少錢?長者遲疑了一下,說,那就每個10美元吧。商人很驚訝,為什么買得多反而貴了?長者說:我編1頂草帽是一種享樂,而你讓我編100個,我要趕時間,受累,精神上痛苦,所以,你必須付給我更多,以彌補我失去的精神快樂。
在我國云南麗江,也有這樣一位老太太,她經營一家茶館,生意很好,但她每天只接待一定數量的客人。她說,和天南地北的客人聊天是她開心的事,可人多了會很累,所以不接待。在賺錢與快樂之間,她選擇快樂。
這兩位長者無疑是懂生活的智者。他們告訴我們,良好的情緒體驗和對生活的滿意感比金錢更有價值。
現代心理學認為,美好生活,實質是一種“熱愛自己”的生活。
傳統觀念對于幸福的理解較為簡單,認為有錢就是幸福。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這種幸福觀是有道理的。而當有一些錢后,人們最初是會感覺到幸福的,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發現,單純的金錢買不來幸福。現代幸福感的建立正是隨著對于金錢幸福觀的批判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