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表哥,他非常喜歡看書,就是因為他一有空就看書,所以才落得他鼻梁上架著的那幅眼鏡。不過他看書的方式與眾不同,是看一個段落就合上書思考一會兒,因此,我們大家都叫他“思考狂”。
由于學習的忙碌,哥哥大多數時間都趕著寫作業,所以很少到我家來做客。不過他一到我家來,就瘋狂地看書,而且是那么入神,好像外面有百萬芬貝的音樂,也不能打攪他全神貫注地思考,目不轉睛地看書。
看,哥哥正在看《史記》。當他看到“一向盛氣凌人的秦始皇被藺相如逼著為趙王擊缶。。。。。。”的時候,他把書合上了。他用手托住下巴,好像若有所思,接著用手指點了點腦袋,可能正在苦思冥想。半晌,哥哥“哦”了一聲,似乎想出了問題,也許他想到了趙王派廉頗埋伏在十里以外,所以秦王才迫不得已地放趙王離開。哥哥又拿起《史記》。當他看到“項羽在垓下之戰自刎”的時候,停頓了一下,屏氣凝神的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喃喃自語了一句:“我懂了!”接著笑容可掬地又捧起書,繼續看下去。
當哥哥看完這一章節書后,他又回過頭來把精彩的片段回顧。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哥哥就把孔子的這句話拓展到了生活里。他又用雙手撐住下巴,眼珠在眼睛里轉了又轉——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他沒有東拉西扯地想別的東西,而是想內容中的情節。
看,桌子旁是誰托著下巴在苦思冥想?這已不是讓我們耳目一新的事了,那不就是“思考狂”又在做“思想體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