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距離北京城有15公里。它不僅是以前清朝皇帝辦公的地方,還是清朝皇帝的行宮和后花園。頤和園前身是北京三山五園中的清漪園,英法聯軍破壞后于1888年重修而成,1900年遭八國聯軍洗劫后修復成現在的形狀。
頤和園規模宏大,總面達到294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整個園林以萬壽山上高達41米的佛香閣為中心,根據不同地點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樓、閣、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腳下建了一條長達728米的長廊,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余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
頤和園其實最開始是為解決京城水源問題,引水用的。后來皇帝又把昆明湖人工擴大了一倍,并把挖出的泥土堆在了萬壽山的東側,形成現在的摸樣。可見北京從以前就是一個缺水的城市。頤和園還有許多的傳說和有趣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銅牛的故事。據說慈禧太后建頤和園時,她想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征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還在昆明湖邊上安置了一頭銅牛,用來象征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從此以后,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望著“織女”。
有一年的七月七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里,朝著織女亭的方向游過去了,但是昆明湖太大了,這頭銅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來了。有人將這件奇事報告了慈禧。她起初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于是又派人仿造了一只銅牛,安在原來的地方,又用鐵鏈子將它鎖上。第二年的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鐵鏈子也鎖不住。慈禧忙差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前去將它拉住。這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拼命拽著“牛”尾巴。由于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拉斷了。這時候又有人找來了更粗的鐵鏈子,七手八腳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上便留下了一只斷了尾巴的銅牛。不過,這已經是第二只了。頭一只呢?至今還在昆明湖底下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