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一座古老的小鎮上,小得在中國地圖上難以找到。
踏著布滿青苔的石板,嗅著古老街道的氣息,觸著排列成行的瓦棱,不知不覺來到了我的家鄉——石窯。
家鄉,透出一種和諧;家鄉,滲出一絲快感;家鄉,溢出一份默契。
森林的暗香穿過林梢悄悄地撲鼻而來,繼而留在鄉間小路上、田野里、山崗上,如龍蛇游動的街道留不住的人的視線,縱橫的房屋,封不住的人的思維,青白的窗口時時響起古老的風鈴,隆起的房屋脊梁如一位老者不屈的身影,朦朧的霧似乎要鎖住這一切,不忍讓他散去,灰白的瓦楞被雨點當作悠閑的琴鍵,彈奏出美妙絕倫的窯鄉情韻。
在這悠長,悠長的深巷里,我悠長、悠長的思索著,巷子盡頭是什么呢?還是巷子嗎?
終于有一天,我走到盡頭發現別有洞天。
我看見:一位阿姨背著小背簍,背簍里背著她的女兒,晃悠悠,笑聲中,她的媽媽把她背下了吊腳樓,背出了“女兒會”。
天上有個鵲橋會土家有個女兒會
木葉輕輕吹情歌聲聲脆篝火堆連堆情侶對挨對……
心似燒紅的炭情若清江水星星瞪大了眼月兒笑彎了眉
……
土家風俗喲好有味呀擺手擺到那個朝霞紅呀你看著家家扶著醉人歸
我聽見:一位老人向我講述了賀龍曾六上石窯,打土豪,分田地……
時光荏苒,我終于走得更遠了。
我知道還有一個比我家鄉更大的家:九衢通商的荊楚大地,曾幾何時,強盛一時,今天的家鄉,更是“敢為天下先”,成為神州發展的核心,打造了武漢城市圈,四大集散地,三大旅游板塊,推出了六大精品旅游熱線,成了名副其實的龍頭。
曾幾何時,家鄉是人才的搖籃,從這里,走出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誕生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還有開創印刷新紀元的畢升,撰寫《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民不畏死”的聞一多,地質科學家李四光。
我生于斯,長于斯,也將永遠愛于斯。
我可愛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