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宋代的著名詞人辛棄疾坐著馬車,來到一個小山村。他遠(yuǎn)遠(yuǎn)望去,隱隱約約看見一所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四周山巒起伏,一座連著一座。茅屋的旁邊還長著幾棵高大的桑樹,在綠陰底下十分清涼。一條小溪緊靠著這所茅屋,溪邊長滿了碧綠碧綠的青草,湖里有十來只荷花和一些花骨朵。真是個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啊。
突然,辛棄疾看見了一個穿著藍(lán)色衣服的老太公正和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老太婆喝著酒,一邊聊天呢!那含有醉意的吳國音聽起來是那么的親切——“我們的三個兒子真是越來越懂事了!”那位老婆婆說道。“對呀!看!”
辛棄疾轉(zhuǎn)眼望去,只見大兒子在河?xùn)|為豆子們除草,只見他拿起鋤頭,專心致志的除草,太陽在他上頭上暴曬著,簡直揮汗如雨,但他的嘴角邊還有一絲絲笑容。中兒子正在為小雞們編織雞籠,看他那嫻熟的技術(shù),兩只手上下翻來翻去,不過一會兒,一個精致的雞籠就完成了。詞人納悶了:咦?還有一個兒子去哪了?他又轉(zhuǎn)過頭來看,哈!原來這個小兒子在這兒,只見小兒子臥在溪邊,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辛棄疾詞性大發(fā),念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
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