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鼓作氣把池莉的小說《來吧孩子》讀完,閱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池莉最成功的作品是她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女兒很小的時候,她便讓她在親近大自然,瘋狂的嬉戲玩耍中尋找快樂和幸福,她甚至不讓女兒寫作業,不參加培優班、提高班,這讓中國許多家庭的父母們感到匪夷所思。然而作者認為,“快樂是所有生命的本能需要,它與學習知識并不沖突——這是我撫養教育孩子幾年來最深刻的體會。也被我自己經歷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所證實。
正是少小歲月的自在玩耍和對自己興趣的熱烈追求,我獲得了一輩子用之不竭的知識營養。我不知道學校老師和家長們為什么就是不肯深入地想想這個道理?其實孩子的玩耍是有益的,不是在浪費時間,不會把心玩得野掉。孩子的心就是要長大,就是要野掉,就是要盡可能地認識與接納整個世界!生活本身就像書籍一樣,同樣是開卷有益,對于孩子來說,應該每一天都是嶄新的,僅憑課堂與課本,生活何以嶄新?”“我希望我的女兒,首先能夠從生活中懂得生命意義。如果她慢慢懂得了衣食是一種大事,勤儉是一種美德,心靜是一種大氣,寬容是一種真愛,知曉是一種最好,那天下還有什么功課她拿不到A的呢?”池莉的育女經不知道對中國的家長們有何啟示,也許每個孩子的天賦、興趣、愛好以及所受環境不同,不可能按同一模式復制,但從她的育女過程中,有幾點我是贊同的,第一,要讓孩子快樂地生活和學習。
培養一個孩子良好的心境和情操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情商很重要。第二,母女之間親如朋友的關系令人羨慕。池莉把孩子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為了女兒,她可以不參加任何活動,可以放棄所有的外出,只是在家專心陪伴女兒,她把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用在女兒身上,女兒在她的陪伴下安心、自由、快樂、幸福。
第三,她勇敢地向中國的教育機制體制發出質疑和抵抗,獨辟蹊徑,大膽地嘗試適合自己的求學方式,實踐證明,這條路走對了。無疑,出國求學并不適合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現狀。但她敢于向現實挑戰,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呀。是呀,為了孩子我們是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和精力來慢慢把他哺育成人,把他塑造成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自己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