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重點”高中考“重點”大學,可謂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主義的“成材之路”。其間鳳毛麟角金戈鐵馬其戰爭程度可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故人云:“萬人過獨木橋,千人斬于橋下。百人奪取,十人成材。五人傷,二人癡,二人死,唯一人“完好””不驚大嘆之余而疑這一“人“是否為人材焉?
何為人材?是五歲識千字,六歲背百詩。還是張口四書,閉口五經。亦或者是倒背《中華上下五千年》,順看古今中外萬卷書。人材,人材,所謂“人材”先成“人”再成“材”否則大抵只是“木才”罷了。但如今中國家長卻沉迷于前者,且不說“胎教”“幼教”“家教”這類綜合類強大完全覆蓋中國教育業具有中國教育的特色詞匯,在中國54.7%的父母希望孩子考到博士,83.3%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試考到前15名。如此這番便可以理解為何中國輔導書銷量年年創新高,價格一破再破每到開學日大有與“洛陽紙貴”一較高下,有過之而無不及之勢。
教育罷,大可以充滿更多歡樂,何必要在早出晚歸中鍛煉出真諦,在無數題海中磨練出定理。教育的本意是教書育“人”,而“材”本是在人之上的東西,連做“人”都沒學會,就去學人家做“材”豈不是太可笑。
怎樣成“人”這個問題,已經不能等到我們十八歲之后再來解決的了。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便應該明白我們所學的應該是做人而不是盲目的去成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