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蠟、詩人節等等。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影。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食粽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花樣繁多。端午節時,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其中以我們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小孩子們都要佩戴香囊,傳說是為了辟邪驅瘟。一般的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做成不同形狀,再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門前。據說這樣可以防病防蟲,也有驅魔驅鬼的說法。
所有的活動,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