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沿途發現了好幾只蝸牛,雨后天晴的石板路上,留下了它們的“足跡”,一條條隱約可見的“虛線”讓我停住了腳步。
于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腦海里延伸出各種疑難問題: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呢?為什么所到之處都會留下一條條亮晶晶的“虛線”?感覺它就象個畫家,每時每刻都在作畫。那么。蝸牛的鼻子、眼睛在哪里呢?
于是,我捉了幾只蝸牛回到家,我把蝸牛放在書桌上,只見它們兩只觸角晃來晃去,顯然對陌生的環境還不熟悉。突發其想:我要自己實驗,解決問題。
首先,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我找來了白菜葉、飯粒等,我把蝸牛放在食物前面,他們大概都餓了,爬向了鮮嫩的白菜葉,對飯粒卻不聞不問的;白菜葉一會就被他們吃光了,這下我可以判定,蝸牛可不是益蟲。
可是,蝸牛所到之處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痕跡呢?我決定把它吊起來。不一會兒,它的頭伸出殼來了,我試圖去摸它,可幾次都沒有成功,我有點泄氣了。爸爸走過來說:“還沒成功,就灰心啦!長大怎能當科學家。”我被爸爸一激,信心又回來了。靈機一動。我又想出辦法了,我高興得手舞足蹈,于是用尖利的石頭輕輕地敲蝸牛殼,抽出保護在內的身體來,用手摸了摸它的腹部,感覺下面黏糊糊的,那黏糊糊的是蝸牛的分泌物,有助于它爬行的穩定性。
最后,我觀察到它的鼻子了。我把一片白菜葉放在一只蝸牛面前,只見蝸牛先伸出一對較長的觸角碰了碰,又用下面較短的觸角碰了碰,這才吃了起來。我猜想:大概一對是眼睛,另一對是鼻子吧。可是大的一對是鼻子還是眼睛呢?我拿了一個和白菜差不多大小的葉子,分別放在蝸牛的面前,差別不很大。這下蝸牛的眼睛派上用場啦!只見它用小觸角碰碰,便知道哪個是白菜了,這下我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大觸角有眼睛的作用;小觸角有鼻子的作用。
我自己著手實驗,收獲可真不小,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長大要想有所發明,必須從小善于發現問題,并學著解決問題。
來吧!讓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向夢想出發……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