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里有許多報刊、書籍,有些是爸爸媽媽以前收藏的,全都大疊大疊的存放在書柜里,從沒遺棄過。
有一次,我們要搬家,爸爸媽媽把許多舊東西整理了出來,我也在一旁幫他們收拾。誰知這時,手中抱著的幾摞書一不留神全掉了下來。在撿書時,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有許多書的頁面都暗淡無光,好像老年人蠟黃的臉頰一樣,這是怎么回事呢?我立馬去請教爸爸媽媽,媽媽說書太舊了自然會放黃,爸爸卻認為書頁變黃是因為在空氣中放久了發生化學變化,被氧化了。我細細思索一番,認為爸爸說得更準確。但為什么這些書會氧化呢?氧化了一定會變黃嗎?我便繼續研究起來,把書和報紙翻來覆去地查看,摸了摸,好像紙張不那么柔軟、舒適了,看來質量下降了不少。可這并不能解釋出紙張暗黃的原因,我不禁感到十分苦惱。
于是,我決定采用現代化的高科技手段—上網查詢。終于,我得出了結論:白紙是用樹木的纖維制成的,由于這些纖維略帶微黃,所以工廠在造紙的時候在其中加入了亞硫酸鹽等化學藥品將紙漂白,而這些物質遇到氧氣會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以,白色紙張放久了,會變成略帶黃色。要想避免氧化,就得減少紙張和空氣、水分、陽光的接觸,或者放進塑料袋封好,用的時候再拿出來。
哦,原來是這樣一回事呀!我開心地不得了,在原地不斷地歡呼:“我發現了紙衰老的奧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