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個不同的城市,你會發現“長”得差不多,我也是在看了張抗抗的散文——《城市的標識》后剛剛發現。
我很贊同作者說“我們的城市和城市,已經變得越來越像多胞胎了。”為什么這么說呢?作者回答了我們:
“假如你在一個傍晚被劫到某地被關在一所封閉的房間里,僅僅依靠視線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無法辨別自己所在之處,你會發現這兩座城市彼此間竟沒有什么區別。高樓大廈,滿街的霓虹燈,立交橋,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一樣;豐田奔馳桑塔納……也一樣;人們都穿著背靠背,耐克,帶著羅西尼,聽著紐曼,持摩托羅拉;連路邊的垃圾桶也一樣。”
我已被作者迷失在無數次復制的城市,以前,我們靠城市的標識來辨認,現在不能了。
讀完全文,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快是好事,也存在了克隆的問題,失去了自己的獨特的格調與標記。我們曾經千姿百態,各具風韻的城市,已被鋼筋水泥大同小異的高樓覆蓋。然而,并不是說發達城市是規定在一個模式里的。水鄉應有水鄉的韻味,故都應體現他的文化蘊含……而不是千篇一律的。
幸而,人們又意識到城市標記的重要性了。像嘉興的梅灣街,就是新的標識,體現了嘉興古老的文化積淀,表現了嘉興的與眾不同。嘉善的西塘,桐鄉的烏鎮,平湖的莫氏莊園,海寧的陳老閣等等,都是這樣。
有心去愛我們城市的標識啊!那是歷史文化的積淀,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