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這是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而我,也在久久的期待中,從老師手上接過這本經(jīng)典名著。
《呼蘭河傳》講的是蕭紅小時候與她的祖父在呼蘭河這座小城中的生活。而在那個小城里,“人與城”“少女而老人”“生者與逝者”“愚昧與人性”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第一遍讀這本書,我深深地被作者幼時的快樂感染了。看到她因為貪吃而趕鴨子下井;本出自好心幫祖父農(nóng)活來卻又幫了倒忙……這一件件小事在蕭紅的筆下,顯得格外有趣,每一次都是讓我忍俊不禁。可當我第二遍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笑不出來了。因為在快樂的背后,有太多太多的悲傷、憂愁和寂寞。原來,快樂只是表面的。如果,你仔細去看,你會發(fā)現(xiàn)書中有好幾個段落都是以“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樣的句子作為開頭。而且蕭紅的情感與筆觸自由地出入現(xiàn)實與夢幻、童年與成人、回憶與當下之間,再加上字里行間的寂寞,寫作時的背景,不難看出,呼蘭河是她漂泊一生所渴望而不可及的家園。
撇開蕭紅,來講講呼蘭河城里人們的舉動吧!我個人覺得,那是十分愚昧可笑的。跳大神、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而不是為人而做的。活潑可愛的小團圓媳婦被她婆婆活活折磨死的悲慘而荒唐的故事,給我們展示出了一場令人驚心動魄的愚昧而丑陋的靈魂大展覽。而五大姑娘私嫁磨倌所受到的流言蜚語、冷漠敵視更是將當時人們對不守婦道的女人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描寫得淋漓盡致。
《呼蘭河傳》記載著蕭紅一生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的幼年記憶,也讓每一個讀者沉浸在文字其中同喜,同悲,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