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談“偷”和“童真”的問題。我們現在來談談蔬菜,據在六、七十年代生活過的人們講,那時人們夏天吃黃瓜、茄子等,到秋天就吃蘿卜、白菜,如今人們吃的一年四季什么瓜果蔬菜是樣樣俱全,要問為什么,答案就一個——有了大棚、用了化肥、農藥早熟了唄!如今的孩子們也如同這些蔬菜,早早的就失去了童真,就像一個個大人似的,不會再有可愛天真的心。
拿我的表妹來講,本來是一個哎搞點小“創意”的小孩,可是自從4歲上幼兒園開始識字后,就再也沒有時間去“創作”了。在那里,前面是本子,后面是書,每天都在“大海”中遨游,在墻壁上不再是以前她畫的畫,而是一大張一大張的識字紙,上面密密麻麻的印著拼音、“水果”、“自然景象”,令人發暈的是那兩張地圖,我這初中生才學地理呢!她一那么小的孩子就開始學習,這還會有童真嗎?
在學校里,有同學會在自習課上耐不住寂寞,偶爾發出一兩聲怪叫,像一個小孩子在學什么動物叫,聽到此聲音,全班會爆笑,可是這又在笑什么呢?笑那個同學幼稚?笑那個同學天真?不!幼稚的是所發笑的人,天真的也是他們!這聲聲笑語只能說明剛才那位同學依舊童真在身,而所發笑的人則是認為自己長大了,那種幼稚是不必再有的了。其實,這一切的一切都恰恰相反。有人說童年是最快樂的時期,無憂無慮。是的,沒錯,童年是最快樂的時候,可是,為什么家長們總是給一個個小孩子布置下如此繁重的“任務”?老頑童,老頑童,人老了也會去偷一點童真來;中年人工作累了,也會去“田野”間“偷點菜”,來放松放松心情,找找童真,而本該屬于孩子的童真去了哪里呢?難道讓大人偷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