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里面,韓愈以馬喻人,表面說馬,其實說人。“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驕死于槽枷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眼看著名馬寶駒無法日馳千里,甚至連機會都沒有,著實令人痛心,而我們社會之中的人才被埋沒的現象似乎并不比這種情況好多少。“懷才不遇”的境況幾乎千年如斯,慨嘆之聲即便在沉積如山的歷史舊紙堆中仍然清晰可聞。魯迅先生說,我們不缺乏天才,只是缺乏天才成長的土壤。道理是一樣的,慧眼識英才、眾心一致育英才、真心誠意地用英才,使千里馬不至于“驕死于槽瀝之間”,其責任不僅僅在于世間的’‘伯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千里馬之所以是千里馬,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很多方面與眾不同,甚至包括它的“食量”,即對客觀條件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有寬容的精神,對與眾不同的東西,新的現象,甚至與傳統的觀念、意識有所違背的想法,不要輕易地予以無情的否定,甚至持刀舉矛,恨不得先殺之而后快。在此種不友善的環境里,在如此缺乏營養的土壤里,不要說是天才、千里馬,就是一般的人才、百里馬恐怕也難以健康成長。我們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具有“伯樂”一般的慧眼,但是我們應盡可能用一個廣闊的胸襟來包容萬物。
寬容的精神實在太重要。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天才,就讓我們幫助別人成為天才,為天才成長的土壤多施點養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