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今年75歲了,飽經風霜的臉上早已經爬滿了皺紋,每一條皺紋里寫滿了故事,每一個故事里都有一份濃濃的親情。想想這十幾年來爺爺對我的關心都使我難以忘懷。一本本爺爺親手用漂亮的舊掛歷包的書,一次次接送我時溫暖的大手,一天天上學離家時真切的叮囑……而最令我難忘的是爺爺每天對我學習、生活上的“嘮叨”。
放學回家后,爺爺總是把豐盛可口的飯菜盛好等我,吃飯里爺爺總是說:“今天我做飯菜可香了,多吃點。”當看到我吃飯時把掉到地上的米粒用腳踩時,他的“嘮叨”病又犯了:小小年紀,一點也不知道珍惜糧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你是怎么學的?說得我無言以對。他又說:“一在生活好了,但不能浪費糧食,爺爺在舊社會,不知道餓過多少次肚子”。在他多次“嘮叨”下,我再也不敢浪費糧食了。
當我耍賴丟下作業和院內小朋友玩耍時,爺爺就找我,回到家后對我“嘮叨”:不好好做作業,只知道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將來考不上大學,我看你咋辦?就這樣時時給我上“發條”。但當我作業本上得了個優秀、A或考試考出好成績時,他會高興地說:“這才是個好娃,好好學,爺爺給你買你愛吃的。”
平時在家里看電視時,他也愛“嘮叨”。當我們看那些韓劇沉浸在其中時,他就會嘮叨:這些泡沫劇有啥好看的,浪費時間,不如看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和《曲苑雜談》,了解國家大事,看清當前的形勢,欣賞文化藝術。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喜歡上了這些節目,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了解了祖國建設新貌,各地名勝古跡,秀麗的山川美景、悠久的戲劇文化,更增加了民族自家感。
哦!爺爺的“嘮叨”是一首動人的歌,是一首難忘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