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大慈巖新葉村。新葉村有許多古建筑:有序堂、雙美堂、摶云塔、玉泉寺——他是明清古建筑的“露天博物館”。
摶云塔是其中的一個標志性建筑,我最愛他了。下面我就來當一回小導游,說說摶云塔的來歷和特點吧。
摶云塔位于村口,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年2月3日),落成于明萬歷2年,也就是1575年,造塔總共用了八年多時間,塔高38.8米,圍13.8米,因村東南面地勢欠缺而用于補風水,所以巽方稱之為“巽塔”。
塔名取莊子“摶扶搖而直上九萬里”。嚴格來說在封建社會里,村子是不好私自造塔的(縣、州府以上的所在地可以造塔)。根據我們現在的解釋,新葉村祖上造塔的原因是:
1、補風水。與祖山—玉華山、朝山—道峰山形成三足鼎力。
2、因為整個村口的地形是船形,村口的五座小山像五條小船,所以有五船下江之說,造塔是為了起固定的作用。
3、新葉村自遷居以來文運不是佷好,造塔是為了培植儒風。塔像一只大毛筆直插天空。它倒影在祠堂塘和四方塘內,后來就出了個進士葉元錫,所以摶云塔也叫文峰塔。
4、在古印度塔是人丁興旺的象征。現在新葉村有葉姓人口三千多。
到明國初年又在塔的旁邊造經堂“觀音堂”、“子孫堂”、“土地祠”和供外人居住的側房自己(傳說因在以前外姓人是不好長期住在村里的,否則要破風水的)。
塔的東面是獅子山,西邊是象鼻山,形成獅、象鎖水口的村口布局。
以前塔邊是一片柏樹林,(也就是太極圖的魚眼)在70年代砍光,祠堂塘也改為良田。
1989年秋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清華大學古建筑研究所所長陳志華教授,帶領他的研究生,到新葉村考察古民居,他說:“新葉村村口的組合建筑,是古村落的標志性建筑,雖然不建于同一個時期,但他們體現了中國的耕讀文化,做到了和諧統一,是中國古建筑一絕。”1994年陳教授的鄉土叢書《新葉村》,在臺灣出版發行。
我的家鄉—新葉村的古建筑歷史那么悠久,你一定要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