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實現程度在進行統計計算時分為三大步驟:第一是小康內涵的界定。小康涵義類似于國際上通用的生活質量的涵義,一般包含三層意思,即物質生活狀況,主要內容為食品、衣著、住房、交通等物質條件;生活環境狀況,主要指空氣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擁擠以及水質和綠化狀況;社會環境狀況,主要內容是社會秩序與安全感、社會道德風尚等狀況;第二是確定小康標準臨界值和指標權重。
第三是計算小康進程,國家統計局采用了區間距離實現程度的方法測算。從標準規定的五個方面看,我國當前經濟水平和精神生活已達到小康標準,物質生活、人口素質和生活環境實現程度分別為94。6%、88。4%和91。5%。這是小康的基本生活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一詞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年人均800美元。”就在這是后奔小康的生活很多很多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
就在這個世紀很多人有直奔小康過小康的生活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對小康的內涵作了詳細的描述,“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今后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