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學回家,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文無從著手。作文題目叫“童年的夢”。我自恃肚里有點墨水,指導區區小學作文不在話下。
我說:“這個簡單。你小時候一直夢想長大了干啥干啥,你理一理寫下來就行了。只要展開豐富的聯想,洋洋灑灑寫個好幾千字都沒問題。”
孩子說:“是童年的夢,不是童年的夢想。我們還專門問了老師,是童年的時候做的一個夢,夢到什么內容就寫什么。我以前做的夢,一個都不記得了,這可叫我怎么辦?”
我說這怎么可能,一定是你上課時不夠認真,老師的要求沒有搞清楚。我向孩子的同學求證,答案和孩子說的一模一樣。我只得向孩子道歉。孩子對我的不信任極其不滿:“老師布置作業時我很認真,沒有聽錯。你要相信我。”
但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對于夢的記憶大多數人都是起床后都忘得干干凈凈。難道要孩子胡編亂造一個夢?也許就同時破碎了一個夢。我們一直在倡導誠實守信,教導孩子要誠信,要有原則,可我們老是用變通、靈活等字眼來遮蓋謊言,否則為人處事就叫呆板,不通事故,寸步難行。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是孩子的鏡子,我們在做什么,我們能做什么,無疑影響深遠。
也許是我杞人憂天,小題大做,但教育是全民的責任和希望。但愿我們都能多加反思,慎言慎行,言行一致,不要讓夢還未開始就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