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碧綠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蒙古族人正在過著充實快樂的日子,但他們怎么住的,沒錯,就是蒙古包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其意為“永恒之火”。別稱“馬背民族”?,F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qū)。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臨時的“房子”,與其說它是房子,不如說他是帳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時一個圓錐體,有的上方是一個圓頂形,不易于坍塌、變形,下方是一個圓柱體,就像一個乳白色的巨大的稻谷垛,它看起來外形雖似乎很小,但里面卻非常龐大,大約可容納20到400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很好,冬暖夏涼,非常牢固,不怕風吹雨打,就像極地的冰屋一樣,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大約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用條木編成網狀,與側壁連接,再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個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著一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等,可以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而且方便拆裝,方便攜帶,就像現代的房車。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qū)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我不禁發(fā)自肺腑的贊嘆:“蒙古人真聰明,想的真周到,設計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游牧民族啊!”
從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這就是那有特點的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