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航海家,為了自己的事業而獻出了生命;曾經有一位航海家,為了和平,28年拜訪了三十多個國家;曾經有一位航海家,為了精益求精,繪制了一幅比號稱世界第一部航海圖集早100多年,范圍更加廣闊的航海圖……他,就是鄭和。今年是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600周年,我國舉辦了很多紀念鄭和的活動。鄭和,原來姓馬,字三保,明洪武四年,出生在云南。他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便叫鄭和,史稱“三保太監”。1405年,明成祖朱棣選擇鄭和下西洋。可是,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時,因勞累過度于宣德八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
那么,這么困苦的工作它是靠什么來堅持的呢?是精神,開放交流、勇于開拓、和平寬容、精益求精、敬業獻身的精神。
之所以說他開放交流,是因為在鄭和下西洋以前,只是外國到中國朝貢。鄭和下西洋是與其它國家進行互贈禮物、互換特產等交往,這加深了與交往國家的的友誼。江澤民爺爺曾說過:
“就古代而言,中國對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的‘絲綢之路’和公元十五世紀的鄭和下西洋,這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說明,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進行文化交流,共同創造美好的未來。”是呀,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的文化和經濟。
之所以說他勇于開拓,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技術十分落后,可鄭和這次航海,大大增加了人們對中國的尊敬。他所率領的船隊規模之大—將士2萬7千多人,最大的寶船長125米寬48米,僅鄭和第一次遠航,就動用了200多艘船大、中型寶船多達62艘!這么龐大的船對簡直讓人難以置信。盡管隊伍十分龐大很難管理,鄭和還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船隊的隊型呈燕型,這樣,在拐彎時,十分方便。每晚船上都掛上紅燈籠,以示平安。
這使他的行駛航線不斷擴大。震驚世界的《鄭和航海圖》也反映了他勇于開拓的精神。弘揚鄭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就是我國成為世界航海強國的精神食糧。
之所以說他和平寬容,是因為鄭和下西洋,在訪問各國時,不僅尊重各國風俗,同時更尊重各國人民的宗教感情。兩個最典型的例子: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在訪問滿剌加時,他們教當地居民蓋房子,抬高房基以防海水侵入;教他們喂養鱷魚,取鱷魚皮制成箱包等用品。在鄭和第二次下西洋對錫蘭山進行了友好訪問,并向寺廟布施了大量供品。永樂七年,鄭和命令刻碑記錄下此事。這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分別用漢文、波斯文、泰米爾文三中文字刻寫。這不就已經體現了鄭和對各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寬容,利用各種活動推行中國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建立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以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嗎?
之所以說他精益求精,是因為鄭和于其他船員一同編寫的《鄭和航海圖》不僅是我國第一部航海圖集,比號稱世界第一部航海圖還早100多年;就所繪的范圍來看,鄭和畫的比他畫的要廣闊、細致的多。《鄭和航海圖》采取的是以山水畫的形式來繪畫,山山水水都畫得十分細致,高低都能看出來,再標上名字。這個船員的集體作品,不僅十分珍貴,而且是鄭和航海豐富經驗的一個總結以及他在航海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我們怎能不學習他的精神呢?
之所以說他敬業獻身,是因為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已經是將近六十歲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堅持自己的工作繼續第七次下西洋。可是,但船隊在反途時,鄭和由于操勞過度,在宣德八年四月出逝世,終年62歲。鄭和七下西洋,共訪問了30多個國家,長達28年,將自己的生命都獻給了祖國的航海事業。
鄭和開放交流、勇于開拓、和平寬容、精益求精、敬業獻身的精神我們永遠銘記在心。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鄭和精神,讓中國變得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