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了一場大雨,小蝸牛都走出家門,到外面去透透氣。
中午,回家時,我看見了一只小蝸牛。我仔細觀察,發現:小蝸牛的殼很薄、很脆,摸上去比較光滑,顏色是土黃色的。身子黏糊糊的,非常柔軟,正在地上慢吞吞的爬著。那兩根觸角一伸一縮,非常靈敏。我用手指輕輕碰了一下它的觸角,那觸角立刻縮回去了。就這樣,我跟他玩了起來。突然,我想起小蝸牛應該很餓了,就咬下一塊李子丟給小蝸牛。小蝸牛慢吞吞的向前爬。一邊爬一邊用觸角在地上“探路”。終于,小蝸牛找到李子。只見它在“抱”著那塊李子翻了個身。過了一會,小蝸牛離開了李子,我走近一瞧——李子被咬了個小小的洞。
回到家,我便從書里找到了答案。原來,蝸牛的嘴長在身子下面。那兩根觸角是出色的“辨路器”它剛才趴在李子上其實是在吃食物那呢!我看完后,又上網上去查資料,這才知道蝸牛的食物可豐富了!一般春天喂白菜、青菜、萵苣:夏天可以喂各種瓜果皮渣、甘蔗、向日葵等;秋天一般喂菜葉、薯片、胡蘿卜等;冬天可喂各種食物。小蝸牛不吃青草,討厭蔥、姜、蒜、韭菜等有異味的食物,瓜果、塊莖要切成細絲和薄片才能喂。
天天看到的小蝸牛,我竟然不知有這么大的科學在它身上和在它吃得各種食物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