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質鉛筆
木質鉛筆是我最早接觸過的筆,在幼兒園時,就開始使用了。顧名思義,木質鉛筆的外面是木頭,使用時需要用小刀削,筆芯可細可粗,一切都取決于你。雖然練習本的格子很大,不用擔心,但還是喜歡讓母親把筆削得尖尖的,看著心里很舒服。在母親削筆的時候,便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時間在飛揚的鉛筆屑中笑過。后來,發現同學的鉛筆很好看,很是羨慕,他們告訴我是用卷筆刀弄的。于是,在心里記住了卷筆刀。看著那一枝枝尖尖的有特別花紋的鉛筆,卷筆刀理所當然地代替了母親的“工作”。在卷筆刀歡快地工作的時候,不知母親是否會感到遺憾。
尖尖的鉛筆除了用來教訓討厭的同學,作用并不好,寫字時很容易折斷畫畫時有點不太方便。半是不太方便半是繪畫老師要求,開始逐漸放棄那尖尖的鉛筆,返樸歸真。這樣,果真好多了,少少的筆都可以畫出不同的線條和感覺。
木質鉛筆,一切隨自己而改變。
自動鉛筆
雖然同為鉛筆,但與木質鉛筆有著同為原始人的山頂洞人和元謀人的差別。自動鉛筆不用小刀來削,直接買鉛筆芯就裝上就能用,也就炒了漂亮卷筆刀的魷魚,還很便宜。自動鉛筆的筆芯很細,只有零點幾毫米,滿足了我們的需要。同時,每一根筆芯的粗細都很均勻,寫出來的字也很工整,且不易折斷,各方面都遠超木質鉛筆。順理成章、心安理得地取代木質鉛筆,只能在某個小小的角落發現它的身影。
自動鉛筆,變化由取代墊底。
藍黑色鋼筆
在鉛筆使用得得心應手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改用鋼筆。我不太喜歡突然闖進來的鋼筆,心情和有了后媽一樣,慶幸我還沒有。感覺的話,鉛筆的隨意性更強,鋼筆嚴肅得有點窒息,拘束而有點墨守陳規。或許,鋼筆比鉛筆更方便,但一旦寫錯就無法挽回,即使使用修正液,也會留下莫不去的痕跡。用鉛筆時涂涂改改習慣了,時常出錯,改用鋼筆后作業總是不盡如意。
后來去練習硬筆書法,發現自己的字還是蠻漂亮,不是不可救藥。看著那一頁頁工整的鋼筆字和豆腐塊一樣的格子,還有小孩子都喜歡的表揚,我發覺鋼筆并不那么討厭了,甚至有點可愛。喜歡上了藍黑色的字跡,很符合鋼筆的氣質,純藍會讓我愧疚,黑色又太深沉。我在心里認為,用鋼筆寫出來的是藝術、是杰作,傻傻的想法。隨著老師布置的作業的增多,我無法保證字跡的質量,看著鋼筆字慢慢地墮落,深深的心痛。心中的神被玷污了。用久了,鋼筆會漏墨水,染上手指,如同字跡在我手上留下淡痕。
鋼筆,精神的支柱是不能倒下的。
紅色中性筆
如同黃色在古代是皇帝的專用色,紅色在不知不覺中成了老師權威的體現。但是在小學,老師也時不時讓我們學生來批改試卷,我們用老師的紅鋼筆。在小學,幫老師批改試卷是一種驕傲,是一種榮耀,是老師信任的證明。當時,我們的喜惡是和老師緊密相關的。不過,我不喜歡太貼近老師,很累,很不輕松,但是偏偏都會有我。我當時很聽話,幾乎惟命是從,老師都喜歡這種孩子,卻不知道這才是不正常。麻煩的差事,總會找我。上初中,人人都必備紅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紅色中性筆。我很慶幸。老師讓我們用紅筆批閱自己的作業,在錯誤處做記號并修改,偶爾,也會讓我們和同學交換批改試卷。紅筆,只是一只筆了,沒再肩負著什么。
紅色中性筆,記錄老師和學生。
習慣,用木質鉛筆在紙上涂鴉;用自動鉛筆寫下心情隨筆;用藍黑色鋼筆認真寫出文字;用紅色中性筆劃出自己的弱點。
習慣,在空空的筆袋里裝上各種筆,在雜亂的書桌上堆滿各式筆,這僅僅是一種小小的纖細的情懷。
習慣,慢慢地用心去體會筆下的痕跡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