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寫出真情實感,而現在作文模式往往束縛著我們,令我們寫出了不少可笑的作文。
前幾年寫作文,大都以寫“可憐”為基調。文中不是父親“去世”,就是母親“傷殘”,于是在痛苦之中便誕生了一群“小男子漢”、“鐵丫頭”。
最可惡的還是得算議論文,本想寫篇“革新”的大文章卻被老師一句要遵照“引——議——聯——結”給壓了回去。我們想學雷鋒了,于是大家便一起去把水窯的蓋子蓋好,去街上撿錢包。
老師強調不要寫社會陰暗面,這大概是出于好意,可是,難道讓我們對那些丑惡的現象和應當奮起斗爭的事視而不見嗎?
試想,如果所有的同學都用同一種思想去構思,都用一種喜惡去表白,都用一種語言去陳述,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怎么能夠涌現出有創新素養的優秀學生,又怎樣寫出新穎別致的優秀習作呢?
這樣的“作文”教法,我們不歡迎。
有人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作文又何不是如此?只要大家將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如實地表達出來,就值得肯定和提倡。任何模式(形式)都應當視為內容服務。
我們期待的是寫不是“作文”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