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知興哀。
提出總的觀點,但和下文并不是很好地融合
半個多世紀前,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有多少英雄豪杰,拋頭顱,灑熱血。他們以自己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忠誠”!
烈士的名字如天上的星辰,點綴著中國的衣裳,熠熠生輝。他們有張友慧、趙天鵬、楊培生、陶妙跟、程常榮、李默、林達等……而更多的是那些無名英雄。
其中,程常榮烈士最令我印象深刻。
引出下文
他出生在一個一個貧苦的蘇北農村家庭,共兄妹六人,生活非常艱苦。1940年參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地方部隊連長,1948年轉入野戰兵團任三十軍八十八師二六二團一營業員副營長。
1949年5月程常榮所屬262團接受上級命令,要以最快的速度,插入敵軍浦東核心陣地上海浦東高橋鎮,為全殲高橋地區守敵打通道路。程常榮奉命率一個先遣營,沿著嘉善,南匯一線奮勇想浦東挺進。他善于指揮,并和兄弟部隊協同作戰,沿途大了十幾個阻擊站。日夜急行軍,行程700多里。發揚我軍連續作戰精神,神速占領敵堡前沿陣地,直逼高橋真外圍。
1949年5月22日,他身先士卒,帶領全營戰士,不怕犧牲,頑強作戰,連續粉碎了敵人多次反撲,鞏固和擴大了陣地。在進攻高橋鎮南邊杜家祠堂之北的敵堡時,在激烈反復的拉鋸戰中,程常榮同志不幸壯烈犧牲,時年28歲。
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建造高橋烈士墓,安葬烈士遺骨。起初,陵園面積為15948平方米,兩年后擴建為23946平方米。1956年3月25日,上海市市長陳毅親筆為高橋烈士紀念碑題了詞。1993年,浦東新區成立后將高橋烈士墓更名為高橋烈士陵園。1994年月28日,高橋烈士陵園被浦東新區管委會命名為浦東新區青少年教育基地。
介紹烈士事跡
半個多世紀了,烈士的身影劃破時空和著一杯黃土,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對先輩的緬懷綿綿春雨飄灑在每個人心頭。
作為新世紀的少年,我們銘記先輩的囑托,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