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小學生手抄報篇一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堪輿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清明節小學生手抄報篇二
1、討厭卻不能擺脫,那就尋求一個最好的出路。
2、念多情但有,當年皓月。清明,思念綿長化雨絲。
3、父親啊!愿您靈魂安好!我下輩子還做您最愛的兒子!
4、父親啊!天國里安息吧,你是個好人!兒子會帶你回歸故里。
5、爸爸的突然離去讓我無法承受,我的世界仿佛一下就塌陷了!
6、這么鮮活的一個生命,怎么可能說沒就沒了,真的不能接受。
7、我長嘯著:您也許聽到了。我長嘯著:您或許頭也沒回就走啦!
8、我有仙心一顆,就被塵勞封鎖,何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9、照顧好自己,愿你和家里人一切平安順意,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10、噩耗突傳,痛心疾首,懷念摯友,不勝哀愁,匆匆疾筆,以表哀思。
11、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遠在天堂的親人、朋友,你們可好?
12、傾杯祭酒懷英烈,為國拋家血染梅。莫把中華精氣竭,民心凝聚志難摧。
13、待來何事卻來遲,已近花陰月上時。口自怨郎心自喜,暗中情味沒人知。
14、我很懷念去世的奶奶,一想到她老人家,心里充滿著悲哀,眼中含著淚。
15、母子連心一條船,血脈相連剪不斷。堅定目標揚起帆,不畏艱難豎起桿。
16、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律,但父親的突然離世,留給親人的是無盡的哀思。
17、祭拜英靈夢斷魂,踏春郊野淚無言。清明掃墓非迷信,世代承傳百感恩。
18、祭日清明欲淚流,國旗桿半寄春秋。瘟神肆虐千家痛,骨肉離根萬戶愁。
19、老去常悲唇齒分,青絲不見滿白云。遙知年邁春眠早,每望夕陽念父親。
20、金錢塢,土未晞。荒野新墳兩凄凄。行邁靡靡故園路,誰來駕車載子歸。
21、曾經在身邊的人,早已經陰陽相隔,再痛,也只能忍著,再想,也只能回憶。
22、爹呀!您就這么走了,您的小兒子還沒有成家,您放心嗎?一定是他讓您傷心了。
23、我今生恐難見到你,也不能報答和伺候你,只有來生了。父親,愿你在天堂安息吧!
24、我的未來,您看不見了,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會是什么樣?悔不聽您當初對我的教導。
25、推不開絕別的路,打不開虛無的門。爸爸,所謂一路走好,就是生者長悲,逝者無情。
26、節哀順變,未來還在繼續,你父親還在天上看著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的,讓他安心。
27、父親的離去,對我是一個有生以來最大的不幸,“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8、爸爸,我好想你啊!雖然我們陰陽相隔,每當我想到爸爸的時候,我真的好想給你一塊去。
29、就讓往事的回憶,點亮親人們一盞一盞思念的心燈,祭奠您在天之靈,緬懷您的父愛父恩。
30、我用手撫上你的臉頰,撫過你的眉毛,眼睛,感受著你,心里充滿了不舍,充滿了對你的愛。
31、就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化哀思為堅持,繼承遺志,踏著他的足跡繼續前行,告慰他在天之靈。
32、我好想和你說,慢慢走,只不過你離我太遠。我不明白那一天,你為什么不和我揮揮手?說再見。
33、想起我去世的父親,眼淚止不住地簌簌直流,老父親,你在那邊過得還好嗎?兒子在這里給你祈福呢!
34、清明,這一天,叫我如何不淚流滿面;這一天,雙膝跪地雙手合攏,讓我祝愿遠方的父母長安息幸福!
35、路坐車或者步行,你們將回到我們懷念的土里,坐好,或者重新躺下,等著下一個夢,一路找過去。
36、親人離世了,千萬不要悲傷和痛苦,在天堂,他在默默的看著你,希望你快樂,為了讓他開心振作起來。
37、是我提的分手,是我說的要走,是我刪的好友,也是我天天買酒,夜夜流淚,只因你逼得我不得不放手。
38、我最親愛的母親,您在天堂還好嗎?那里是不是花也開了,草也綠了,那里是不是也有蝴蝶翩躚,鳥兒歡唱?
39、退休心未老,初心不變吟。情系公益業,義工履責任。為人作師表,德高為師魂。愿君平安去,天堂無痛歸。
40、父親,如果沒有您,如果沒有您的家,父親的一生不知將在哪里漂泊掙扎?是您給了父親,又一個溫馨的娘家啊。
41、天人永隔,或許并非最遠的距離,逝去的人在心里住著。微笑著回憶過往,想念不再傷感。思念的季節,清明已至!
42、燃一把燭火,把思念放飛,飛向你,我們無法觸及的世界,添一捧新土,把悲傷壓抑,讓曾經,在我們心的深處繼續。
43、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清明節了,清明佳節倍思親呀!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親和母親,不由得心情沉重,淚水奪眶而出。
44、清明節是緬懷故人的日子,是充滿悲傷之日,這一天連老天爺都與我們這些失去至親的人們一同哀傷,一起落下思親之淚!
45、現在我也不再害怕別人提及父親的一切,因為我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親感到自豪。為了父親,我變得更加勇敢,也不再逃避。
清明節小學生手抄報篇三2024清明節小學生優秀手抄報(文字版)
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或5日,在這一天,人們都要上山祭拜往生的祖先和掃墓,掃墓,是一種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4清明節小學生優秀手抄報(文字版),歡迎參閱。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后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范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并擴大到全國各地。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稱為掃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等,出于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例如清明節掃墓,北方叫上墳,南方沿海一帶為了避開“墳”、“墓”二字,婉稱為“拜山”。“拜山”更古雅,“山”字的古義之一便作“墳塋”解,如今堪輿仍然稱墓地的坐向為“山向”。拜的“山”分兩種:一種是自父母上溯至祖宗三代之內的祖輩,稱“家山”,拜祭家山稱“家祭”;另一種是對宗族祖先的拜祭,稱“祖山”、“大眾山”,拜祭祖山稱“掃大眾山”。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祖,按照習俗,一般在清明節上午出發掃墓。拜清的方式或項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兩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先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種各地不同,都是當地人認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經濟能力能拿得出來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時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種說法是驅鬼辟邪。中國北方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合稱為“三大鬼節”。因受佛教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的影響,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后,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一種象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云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1、討厭卻不能擺脫,那就尋求一個最好的出路。
2、念多情但有,當年皓月。清明,思念綿長化雨絲。
3、父親啊!愿您靈魂安好!我下輩子還做您最愛的兒子!
4、父親啊!天國里安息吧,你是個好人!兒子會帶你回歸故里。
5、爸爸的突然離去讓我無法承受,我的世界仿佛一下就塌陷了!
6、這么鮮活的一個生命,怎么可能說沒就沒了,真的不能接受。
7、我長嘯著:您也許聽到了。我長嘯著:您或許頭也沒回就走啦!
8、我有仙心一顆,就被塵勞封鎖,何日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9、照顧好自己,愿你和家里人一切平安順意,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10、噩耗突傳,痛心疾首,懷念摯友,不勝哀愁,匆匆疾筆,以表哀思。
11、霏霏細雨,點點愁思,幾多離人淚!遠在天堂的親人、朋友,你們可好?
12、傾杯祭酒懷英烈,為國拋家血染梅。莫把中華精氣竭,民心凝聚志難摧。
13、待來何事卻來遲,已近花陰月上時。口自怨郎心自喜,暗中情味沒人知。
14、我很懷念去世的奶奶,一想到她老人家,心里充滿著悲哀,眼中含著淚。
15、母子連心一條船,血脈相連剪不斷。堅定目標揚起帆,不畏艱難豎起桿。
16、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律,但父親的突然離世,留給親人的是無盡的哀思。
17、祭拜英靈夢斷魂,踏春郊野淚無言。清明掃墓非迷信,世代承傳百感恩。
18、祭日清明欲淚流,國旗桿半寄春秋。瘟神肆虐千家痛,骨肉離根萬戶愁。
19、老去常悲唇齒分,青絲不見滿白云。遙知年邁春眠早,每望夕陽念父親。
20、金錢塢,土未晞。荒野新墳兩凄凄。行邁靡靡故園路,誰來駕車載子歸。
21、曾經在身邊的人,早已經陰陽相隔,再痛,也只能忍著,再想,也只能回憶。
22、爹呀!您就這么走了,您的小兒子還沒有成家,您放心嗎?一定是他讓您傷心了。
23、我今生恐難見到你,也不能報答和伺候你,只有來生了。父親,愿你在天堂安息吧!
24、我的未來,您看不見了,我也不知道我的未來會是什么樣?悔不聽您當初對我的教導。
25、推不開絕別的路,打不開虛無的門。爸爸,所謂一路走好,就是生者長悲,逝者無情。
26、節哀順變,未來還在繼續,你父親還在天上看著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的,讓他安心。
27、父親的離去,對我是一個有生以來最大的不幸,“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28、爸爸,我好想你啊!雖然我們陰陽相隔,每當我想到爸爸的時候,我真的好想給你一塊去。
29、就讓往事的回憶,點亮親人們一盞一盞思念的心燈,祭奠您在天之靈,緬懷您的父愛父恩。
30、我用手撫上你的臉頰,撫過你的眉毛,眼睛,感受著你,心里充滿了不舍,充滿了對你的愛。
31、就讓我們化悲痛為力量,化哀思為堅持,繼承遺志,踏著他的足跡繼續前行,告慰他在天之靈。
32、我好想和你說,慢慢走,只不過你離我太遠。我不明白那一天,你為什么不和我揮揮手?說再見。
33、想起我去世的父親,眼淚止不住地簌簌直流,老父親,你在那邊過得還好嗎?兒子在這里給你祈福呢!
34、清明,這一天,叫我如何不淚流滿面;這一天,雙膝跪地雙手合攏,讓我祝愿遠方的父母長安息幸福!
35、路坐車或者步行,你們將回到我們懷念的土里,坐好,或者重新躺下,等著下一個夢,一路找過去。
36、親人離世了,千萬不要悲傷和痛苦,在天堂,他在默默的看著你,希望你快樂,為了讓他開心振作起來。
37、是我提的分手,是我說的要走,是我刪的好友,也是我天天買酒,夜夜流淚,只因你逼得我不得不放手。
38、我最親愛的母親,您在天堂還好嗎?那里是不是花也開了,草也綠了,那里是不是也有蝴蝶翩躚,鳥兒歡唱?
39、退休心未老,初心不變吟。情系公益業,義工履責任。為人作師表,德高為師魂。愿君平安去,天堂無痛歸。
40、父親,如果沒有您,如果沒有您的家,父親的一生不知將在哪里漂泊掙扎?是您給了父親,又一個溫馨的娘家啊。
41、天人永隔,或許并非最遠的距離,逝去的人在心里住著。微笑著回憶過往,想念不再傷感。思念的季節,清明已至!
42、燃一把燭火,把思念放飛,飛向你,我們無法觸及的世界,添一捧新土,把悲傷壓抑,讓曾經,在我們心的深處繼續。
43、時光飛逝,轉眼間又到了清明節了,清明佳節倍思親呀!我又想起了我的父親和母親,不由得心情沉重,淚水奪眶而出。
44、清明節是緬懷故人的日子,是充滿悲傷之日,這一天連老天爺都與我們這些失去至親的人們一同哀傷,一起落下思親之淚!
45、現在我也不再害怕別人提及父親的一切,因為我為自己擁有這樣的父親感到自豪。為了父親,我變得更加勇敢,也不再逃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