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我們身處于一個無邊無際的時刻變換著的紛繁復雜的迷宮內。起點大概位于十四年前的某個醫院內,終點則不知道在何方。我們在幾乎無數條岔路口面前,時時刻刻面臨著極為艱難的抉擇。而每一種不同的選擇,都間接或直接的將我們引向終極的去向。我小學四年級時被告知去醫院接受頸部腮殘裂手術。當得知要修養一個月的時候,我的腦袋轟然炸開了。
手術之后就是期中考試,中間又夾雜著各種類型的小型測驗,大量的學校知識難點,課外競賽等等。全盤的計劃被打亂,我在手術前就是這般的惶恐,焦慮而惴惴不安。一刻不停的在病房內走動,不時地追問母親學校新布置的作業與測試。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被推送進了手術室。我往往發現在迷宮中不知走到了哪里,于是左顧右盼,忐忑不安。急匆匆的想要回頭,重拾自己的規劃,卻發現原路已經封死。焦急,憤怒,悔恨,不安,于是向無邊的而無法改變的過去發起牢騷。
而就在這時,我們仍未停下腳步。似乎總有一種妄想縈繞我們心頭,一種計劃、控制一切的欲望,恨不得拿到整個迷宮的航拍圖。可惜,這始終是幻想。術后的我,癱坐在床頭,不能吃飯、走路、動腦袋、挪脖子就不談了,竟然連說話也不被允許。我又陷入了千絲萬縷的憂慮之中,這無疑對我的恢復起到了影響。母親卻很合時宜的搬來了一臺電腦。自然不是為了打電子游戲,而是在其中加載了編程軟件。頭部被包裹成粽子的我,只能選擇研究這樣一件新事物。先前,只是照著教程輸入幾行語句,就能打印出太極圖,放出東方紅的樂曲。
之后,就能夠嘗試自行解決一些小題目。我忽而發現自己對編程產生了莫大的興趣,盡管剛剛從脖子邊剮去一塊肉。但從一兩條滿是錯誤的語句,到蹩腳的結構混亂的二重循環。短短的三十天,一門新的愛好被培植在我的心中。漸漸地,我發現了自己對這門新學科的偏執的喜愛。以至于在休養期間熬夜在電腦前奮戰。那術后本應百般無聊的一個月,竟然在學習和驚喜中匆匆飄過,留下了美麗的回憶。可曾這樣想,我們一切的選擇只是偶然,只是無意間就走向了自己的未來。
我們沒有必要奔跑,只需要輕快而緩慢的行走。不用去做完美主義者,要可悲的規劃控制一切。適時地,給理性和邏輯放個假,順其自然。興許就能看到意想不到的結果與風景。我必然是安然無恙的出院了。因為我不注意禁聲和休息,導致我脖子上的刀痕比預計的更為觸目驚心一些。可我在之后的期末考試中發揮良好。除此之外,我還意外地邂逅了計算機編程。
他不僅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加入了我的競賽單元,使我受益頗多。如今,我在抱怨傷疤之痛的時候,也往往感嘆那三十天的學習,對我今日的影響。生活本身即是一座宏大的迷宮,人人都身處其中,無法逃脫。生活之初,人們總渴望規劃自己的行為,記錄自己的過去,預知自己的未來。可是,他們漸漸發現,這些都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重要。
人們只是不斷地犯錯,不斷地行走,與幾率打交道。與時間邂逅,與地點邂逅,與人物邂逅。相知,相識,相離,這一過程也許辛酸,也許痛苦。但這之后,當他們暮然回首,才發現這一切是那樣的美麗。而我們本身,即是這美麗的邂逅的一部分。
上一篇:《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