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和爸爸去聽我國著名智障指揮家舟舟指揮的一場迎春音樂會。
進入紅星禮堂,找到位子坐下,我就開始打量四周,寬敞的禮堂里坐滿了前來欣賞音樂的人們。大家交頭接耳,小聲地談論著,仔細一聽,都是關于舟舟這個人和他的指揮藝術的。臺上擺著許多把椅子,正中一個一米見方的正方體指揮臺,格外醒目。
過了一會兒,人群騷動起來,原來是樂手們進場了。坐在前排的是一隊小提琴手,他們身穿黑色的演出服,肩上扛著漆亮的小提琴,顯得精神抖擻、神采奕奕。指揮臺右側是大提琴手,他們胸前擺著一米多高的大提琴,面前放著一本打開的樂譜,仔細看起來,好像在做最后的復習。后面幾個吹笛子的,手里拿著長長的笛子,昂首挺胸、滿臉自豪。樂隊的后排坐著一位鑼鼓手,他拿著兩根鼓槌,輕輕地試敲著,好像在看看順不順手。樂隊右上角坐著一位吹大號的,那大號在燈光下閃閃發(fā)亮,引人注目。
臺下燈光全熄,臺上燈光驟亮。主持人“嘰哩嘩啦”一大段花哨的開場白,我全沒聽進,只是熱切地盼望著音樂會早點開始。開始幾曲不是舟舟指揮的,樂隊在國家一級指揮家徐啟明的指揮下演奏起來。當鼓聲和大號聲停下來的時候,只有小提琴和大提琴在輕輕地奏鳴。那小提琴手把拉桿在琴弦上急急地滑動,就會發(fā)出急促的“嘀篤嘀篤”聲,要是由上一拉到底,就會發(fā)出悠揚的“嗚——”聲。鑼鼓聲響起的時候,大號也發(fā)出雄壯的聲音,震得心一顫一顫的,好像燈光也被感染了,忽忽閃閃的。令我映像最深的是一首《紅色娘子軍》,那急促緊張的調子,讓人聯(lián)想起戰(zhàn)爭年代的海南。每首曲子結束,我總是使勁地鼓掌。
表演了七八個節(jié)目,舟舟應該出場了吧!觀眾都難以掩飾臉上的急盼,我和爸爸也不例外。隨著觀眾一陣排山倒海般的掌聲響起,舟舟終于出場了。看著他的外貌,我真不敢把這個身高大概只有一米五,嘴巴歪著,一整個傻乎乎的人與“世界著名指揮家”劃上等號。聽主持人介紹說,舟舟的智商只有三四十,像“你今年幾歲”這樣的簡單問題都回答不了,但一聽到音樂,他就手舞足蹈,動作幅度達,節(jié)奏把握到位、準確,像換了一個人。舟舟走上指揮臺,拿起仙笛般的指揮棒,開始了。他扭著屁股,踮著腳尖,弓著腰,身上的燕尾服隨著他夸張的動作一皺一皺的。樂隊在他的指揮下,奏出《卡門》、《博吉上校進行曲》、《閑聊波爾卡》、《瑤族舞曲》、《燭光里的媽媽》等中外名曲。看著舟舟在臺上那么投入,臺下觀眾都被感染了,全場有節(jié)奏地打起了拍子,音樂會進入了高潮。
今晚,我沒有白來。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在帶我進入音樂海洋的同時,也似乎告訴我一個道理:命運可能堵塞了一條通往成功的寬敞大道,但你可以從一條小路走向成功。正如主持人所說:“命運為舟舟關了一扇窗,卻為舟舟開啟了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