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文本除了抓住詞,還要抓住句段。比較幾次幻象的目的在于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這是通過問大家最有感觸的地方在哪來獲得一種認知圖式的喚醒。
王榮熙認為“哎,這是怎么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這一句,悲與喜的交替讓小女孩更可憐。學生很快能夠找到其它類似的地方:“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叉,搖搖擺擺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
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以及“小女孩向畫片伸出手去。這時候,火柴又滅了。
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
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小女孩能夠看到她的幸福,但是,卻觸不到。這是一種新的認知圖式,我舉了例兩個例子讓學生可以擴展他們的認知圖式。
記不清在哪個地方,一個學生提出,奶奶的幻象出現(xiàn)的時候卻沒有象前面那樣消失。很快,有學生指出了這里區(qū)別:一根火柴和一把火柴。大家很快發(fā)現(xiàn)“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里的小女孩即使想擁有由火光幻化的幸福都只用一根火柴,她的幸福是如此的渺小,但是,卻又是如此的渺茫。我提醒大家注意擦燃一根火柴與擦燃一把火柴的區(qū)別。最后,我們能夠感受到當幸福的幻象一次次破滅,小女孩企圖從現(xiàn)實中獲得幸福的希望成為了絕望。
“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現(xiàn)實的冰冷逼迫她擁抱幻象中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