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好朋友,她不是陪伴我多年的好同學,而是我一生離不開的朋友——書。
雖說我不經常看書,但書卻告訴我許多不一樣的世界。當我面對那一本本厚厚的書時,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本書的名字——《童年》,這個名字往往讓人引發出無限的聯想。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童年》這本書,這本書是老師讓我們在寒假買的,要不因為要做讀書筆記,我想我應該懶的去買吧!
當買回這本書的時候,我并不是像別人那樣馬上就會坐下來安安靜靜地看,而是把它放在一邊,去玩電腦了。就在這時,只聽“叭”的一聲,回過頭去看了看也沒什么啊,但當我回頭的一瞬間,我蒙了。天啊,這個時候怎么停電了呢?
電視不能看,電腦不能玩。唉,,望著桌子上那本剛買回來的的《童年》,沒辦法,只能拿著手電筒趴在床上看高爾基的《童年》了。這時我還在想:高爾基呀,高爾基,你可害慘我嘍。
翻開這本書,首先看到的是當然是目錄了。在不知不覺中,來電了,而手中的這本小說都快看了一半了。這是我卻不像往常那樣去打開電腦,而是做出了一個反常的舉動——關上手電筒,打開臺燈繼續看《童年》——因為這本書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創作的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步。它講述的是阿廖莎3歲到10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到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的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的生活狀態。
這本書讓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生的光芒,在悲劇的氣氛中感到人們戰勝悲劇的命運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