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一起觀看了《唐山大地震》首映。在看之前,我一直認為這部片子就是描述當時地震的慘烈,人民子弟兵奔赴現場英勇搶險,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抗震救災,歌頌祖國歌頌黨的愛國主義教育片,其實,不僅如此。
馮小剛導演采用了高科技的電影特技,還原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晚天崩地裂、尸橫遍野的慘痛場面,猶如人間地獄,沖擊著我的視覺神經,心中如有梗,痛心不已,感嘆災難的現場是如此的震撼,人類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生還者團結在一起,積極搶救還有可能的生命,人民子弟兵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奔赴現場。如果影片僅僅如此確實難以深入我的內心,所以我不得不佩服馮小剛導演的高明,他后來通過描述一個家庭災前災后的變化,從災后重建、97香港回歸到08舉辦奧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物生活、心理、行為的改變,一場地震完全改變了人的一生,直達內心深處,這種震撼,遠遠超過了災難現場。
有幾個場景讓我記憶猶新,第一個就是在災后搶險的時候,一個母親在選擇救兩個孩子中其中一個的時候,那種心里的糾結、痛苦掙扎的心理讓徐帆演繹得淋淋盡致,在她最后說出救弟弟的時候,不但姐姐落淚了,觀眾也落淚了,女孩的淚是因為覺得母親放棄了她,委屈,怨恨,觀眾的淚更多的是憐憫,對小女孩,對母親,其中應該摻雜了一種情感,暫時我還沒有準確的語言來表述;第二個場景,救出來的這個小男孩的姥姥,想把他從母親的身邊帶走,帶回老家,在車開動的時候,母親眼神呆滯,站立不穩,后來在車開動不到200米的時候,姥姥最后選擇讓小男孩留下,母親跪倒地上,母子相擁而泣,這場面著實讓我鼻子一酸。就像小男孩姑姑說的,“把XX(小男孩名字忘了)帶走了,這就是要了她的命啊。”災后,親人的離去讓母子之情更加的濃厚,更加不能分割,我在試想,如果姥姥真的把孫子帶走了,我想象不出這位母親會如何生活下去。
第三個場景,32年過去了,女孩長大成人,慢慢理解了母親當時的選擇,終于回老家與母親見面,母親悲喜、愧疚復雜的情緒,也讓徐帆的演技再一次的得到充分發揮,跪倒在女兒面前,32年的思緒在一瞬間爆發,心情難以表述,這讓影片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親情又一次捕獲觀眾的情感神經,我略看了一下周圍的觀眾,有大部分人在拭去臉上的眼淚。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場景是感人的,就是最后女兒看父親和自己的墓地,那是女兒徹底的理解母親,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與母親相擁而泣的場面,但是我不知道是張靜演技不到位還是其他什么原因,感覺最后的情緒始終不能順著電影的高潮而釋放。
那畫面深深的震撼了我,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是多么的渺小,渺小到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災后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幫助他們,總的來說,這部電影讓我一個80后的青年,認識了唐山地震那段歷史,電影災前的很多場景讓我能找到許多童年的影子,讓人溫馨;影片的豁達、悲傷、堅定一次次碰撞著我的心靈,把歷史和現實,電影與人生糾結在一起,令人回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