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夜外婆家都要按照當地的習俗,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外婆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要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儀式完了以后,全家人圍在一起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那種快樂令我一生都難忘。
2008年,我在部隊度過了第一個中秋節。晚上會餐時部隊首長說,一定要吃飽吃好不想家。我們每人分到了口味不一樣的四塊月餅。我不知跑了多少路,到了幾個中隊去和一起入伍的老鄉交換著吃,但仍然有不少月餅放到了發酶出毛,最后被扔進了豬食桶。不是我們這些七尺高的小伙子沒有那樣大的食量,也不是我們不懂得節約,但我們真的沒有吃下去。晚飯吃完月餅,大家一起觀賞電視中秋晚會,然后在十點鐘按時就寢,第二天早晨整理內務,大部分人的枕巾被淚水打濕。當夜,我有兩個小時的崗哨,我看到頭頂的月亮如一塊閃亮的鏡片,在天上無聲的飄動,我知道那是家鄉父老鄉親對我的期望,是父母親對我的掛念;
保家衛國是我們的神圣使命,為了萬家燈火永明,我只好放下思鄉之情對著那輪圓月,背著李白那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