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我錯了——和女生打架。
當和同學朋友發生沖突時候,我們要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樣能避免一些沖突,從而增進友誼。
我有理無理都不讓人。作為一個小學生,小小年紀就斤斤計較,報復心太強,真不應該啊!
一天下午,我不知道自己是那根神經搭錯了,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竟然和一位女生打架,打得女生嚎啕大哭。事后,老師批評了那位女生,也批評了我。我靜下心來細想,自己的確錯了。當時,那位女生說了我的“壞話”,我非常惱火,就把她的書包、文具統統扔在地上,而且和她撕打起來。俗話說:男不跟女斗,雞不跟狗斗。我一個小男子漢為什么這樣不理智?男生的風度哪去了?是因為我得理不讓人。我這個人驕傲自大,虛榮心強,數學、英語兩科我是班上的“尖子”,語文成績也不錯。所以我飄飄然,我程正權“大人”,不容他人“玷侮”,不容他人“侵犯”。其實,我的成績怎能成為自己驕傲的資本?說小點我是為自己將來而學習,說大點是為祖國而學習。就是因為自大與虛榮讓我總是凌駕于其他同學之上,總是斤斤計較,無理不讓人,得理更不讓人。導致我常常與同學鬧矛盾,常常搞得不愉快。
古時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諸葛亮和藺相如就做到了“忍讓”二字。三國時期,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于是他設計陷害諸葛亮。諸葛亮沒有想到報復他,而是忍讓,盡力避免沖突,以實際行動讓周瑜自愧不如。假如當時諸葛亮毫不留情地揭穿周瑜的險惡用意,他倆就會反目成仇,聯合破曹的大計就不能實施。這對于他們二人,對于蜀吳兩國都是有害無利。戰國時期,趙國一個門客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上,立下大功被提拔為上卿。官職比大將廉頗高。廉頗認為自己百戰百勝,功高蓋世,官位反而比廉頗低,他很不服氣,想為難、羞辱藺相如。而藺相如處處忍辱退讓,用自己的言行感化教育了廉頗。廉頗心中的妒忌、怒氣蕩然無存,而且他背著荊條上門謝罪。藺相如熱情迎接,原諒了廉頗,從此將相如和好成為了知心的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在歷史上傳為佳話。假若當時藺相如仗著自己官大,仗著自己有理,與廉頗計較,甚至陷害廉頗,那不僅自己受損,而且會損害國家和黎民百姓的利益,那時候藺相如就成了千古罪人。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我們為自己、他人、社會而忍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