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一個寒冷的夜晚,一所破舊的茅草屋里還亮著燈。原來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針一線的在為兒子縫補衣服。聽說他的兒子孟郊第二天就要啟程到很遠的地方去做官。慈祥的母親把衣服縫了一遍又一遍,把衣服縫得結結實實了,還不愿放下手中的針,唯恐兒子遲遲不歸,冬天被凍著。看著早已睡熟的兒子,母親笑了,用自己粗糙的布滿老繭的手摸了摸兒子的臉頰,眼淚不知不覺間流了下來。“兒呀,早點兒回來,千萬別凍著,你是媽的心頭肉,媽舍不得你走呀!”母親自言自語道。端詳過兒子,母親又繼續為兒子縫補衣服,縫呀縫呀……
兒子從夢中醒來,看到母親還在為自己縫衣服,心疼地說:“媽,別縫了,早點兒睡吧。”“媽不困,你這一走呀,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的。”“媽,兒會早點兒回來看您的。”“兒呀,出門在外,照顧好自己,別讓自己受委屈。”說著,把兒子推進了溫暖的被窩。母親又拿起一件衣服開始縫了起來,縫呀縫呀……看著母親滿頭的銀發,彎曲的身影,孟郊百感交集,熱淚盈眶。是呀,世上有哪一位游子能報得了母親的恩情?就像小小的草苗“心”,怎能報答得了這陽光輝照的春天厚“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