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教學中,究竟怎樣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呢?這一個教學案例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這就是教師要依托教材的內容,注意創設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神入”其中,進入“親歷歷史”的狀態,在“親歷歷史”的體驗中,發展自己的歷史想像力。
假如我們來到唐朝,那我們怎樣生活呢?
江蘇省無錫市西新中學的戴文君老師為了改變過去學習經濟史內容時很少讓學生參與其中,以致課堂氣氛僵化,學生思維呆滯的狀況,在執教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課《開元盛世》時,首先為學生虛擬了這樣一個歷史情境:“假如我們乘著時間隧道來到唐朝,我們將怎樣生活呢?你可以是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應當符合唐朝經濟生活的實際。”他先讓學生看幾分鐘的課本,然后分別扮演角色,各抒己見。
學生1:“我是唐朝的一個農民,我用曲轅犁耕地,用筒車灌溉莊稼,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了。”(這位學生抓住了唐朝生產工具的改進這一知識點,生活描述是合理的。)
學生2:“我是唐朝居住在江南的一個農民,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種了許多的茶樹,我還專門研究喝了可以增肥的茶樹神。”(學生大笑,教師則及時肯定。因為,唐朝生產茶葉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范圍內盛行,而且唐朝以伴為美,符合唐朝的審美觀。這位學生的想像發揮沒有錯。)
學生3:“我是唐朝的商人,主要經營高檔陶瓷。我的店鋪里有三彩陶瓷,有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我的越窯的青瓷是專門從運河水路運到這里的。”(這位學生的想像能聯系隋朝的歷史知識,頗具創新思維。)
學生4:“我也成了唐朝的一名商人,專做販馬生意。因為唐朝的女子春天有騎馬郊游的風俗,販馬生意肯定好。”
學生5:“我也做唐朝的大商人,專門經營絲綢。我還接待了來自阿拉伯的商人呢……”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永不衰竭的動力,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優秀的思維品質。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離不開想像力的提升,因為想像力是學生思維能力獲得高度發展的翅膀。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在“知識與能力”部分明確提出了歷史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認知目標。在歷史教學中,究竟怎樣更好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呢?這一個教學案例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這就是教師要依托教材的內容,注意創設一個個活生生的歷史情境,使學生“神入”其中,進入“親歷歷史”的狀態,在“親歷歷史”的體驗中,發展自己的歷史想像力。在這個教學案例中,由于教師虛擬了一個在意義的歷史情境,營造和保持一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氣氛,使學生借助角色模擬的形式,使自己“神入”了當時的歷史,仿佛親身經歷了唐朝的盛世生活,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在充滿生活情趣的歷史情境中,學生不斷迸射出精彩的歷史想像的創意火花,大大增進了對唐朝盛世歷史的認識與把握。據統計,這堂課,爭搶著發言的學生有三十多位,占了全班人數的83%。學生的發言大多抓住了唐朝經濟(農業、手工業)發展的特點以及唐都長安繁榮的情況,學生的歷史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發揮。
長此以往,誰能說,學生的歷史想像力不會得到提升和發展!
上一篇:小學月教學管理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