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動物、植物都能給人類許多啟示,而人類也會仿照它們的特性,發明為我們生活提供便利的機器、物品,甚至在古代,人們也早就在仿照它們了。
在距離我們2500年左右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有一位創造發明家叫魯班。兩千多年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當中流傳著,后代土、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
魯班大約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名公輸般,因為“般”與“班”同音,是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所以稱之為魯班。他主要是從事木工工作。那時人們要使樹木成為既平又光滑的木板,還沒有什么好辦法。魯班在實踐中留心觀察,模仿生物形態,發明了許多木工工具,如鋸子、刨子等。魯班是怎樣發明鋸子的呢?
魯班家世世代代都是工匠。在這個勞動家庭里,他從小就學會了多種手藝,例如蓋房子、造橋、制造機器等。
有一年,各國戰爭接連不斷,軍需、防御設施也多了許多。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筑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于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天還沒亮就起來伐木,晚上直到伸手不見五指的的時候再回來。他們天天累得精疲力盡,常常大汗淋漓,但是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在不建成皇上就要怪罪下來了,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于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鮮血直流。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么這樣鋒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就像針一樣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這時,他聽到徒弟們的砍樹聲,于是急忙向前走去。
走著走著,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只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后到小樹上去做試驗,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深的小溝,魯班非常高興。
但是由于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還有的散了一地。需要經常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
魯班想:看來竹片不宜作為制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
于是,他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制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后到山上繼續實驗。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一前一后,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這就是最早的鋸。
之后,后人又對鋸子進行了許多改造,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鋸子的模樣是和魯班發明的大同小異。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莫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么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呢?不是他的運氣好,而是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后就把這件事一忘皆空。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鉆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流傳千古的開拓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動腦,深思考,往往就會得到靈感,還會增長智慧,提高創造力。
上一篇:六年級上冊語文班主任工作計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