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勝,是因為他們積蓄了失敗的壓抑與悲憤,而破釜沉舟奮起反抗,沒有失敗的顧慮,只有放手一搏!
敗,亦勝也。
若當年韓信忍不住胯下之辱而舉劍雪恥,表面雖勝,可滿腹的文韜武略便再無施展的機會。所以他選擇了敗,這一仗,敗得精彩!
敗,實則勝也。
若沒有孫臏的佯敗以誘敵深入,何來“龐涓死于此樹下”?
當然也非所有失敗之人皆可為王,首先,要經得起失敗。
叱咤風云一時的西楚霸王,縱然力拔山兮氣蓋世又如何?歷經風雨打下的基業,隨著烏江的自刎而灰飛煙滅。一段西楚的輝煌從此堙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試想如果當時項羽乘舟而行,那劉邦的皇位定是坐不穩的。
汨羅江邊,披發行吟的逐臣屈原,若沒有縱身一躍的層層漣漪,也許不會喚醒世人,但又會有多少不朽的詩篇流芳百世。但他,選擇了逃避,逃避失敗,逃避黑暗。
勝者,常常被一時的光輝沖昏頭腦,失去了奮斗的目標。世俗的羈絆,名譽的沾連,使他們只顧得欣賞奪目的絢爛,卻看不見身旁飛躍過的匹匹黑馬。而那一匹匹黑馬,都是浸著淚,踏著荊棘而來的,就如成功者的當初...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勝?答案是敗,只有徹底的敗過,頑強的站起來,才是最終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