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第二回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孫猴聽菩提祖師講法,聽到妙處不由得手舞足蹈,而他的道友們依然正襟危坐,一副認真聽講的姿態。可這幫貌似認真聽法的道友們,最終卻未能得道,而是這個小猢猻得到了祖師的真傳。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可能會說是故事所需,也可能有人說是猴子的悟性好,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孫猴上課時用了腦子,邊聽邊思考著祖師的講解,要不然怎會品味出“妙處”。而他的道友們如木人般機械的聽法,自然難成正果。
這個小片段告訴我們什么呢?——脫離思考的學習,只是被動的重復,空勞筋骨,最終收效甚微。“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孔子告誡了后世的學子近2500年。我們的老師也常常提起,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會這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習是一項長期的,科學性很高的智力活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觀察,體會,更要勤于思考。我們要善于綜合運用已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識,通過思考分析,去獲取更多的新知識。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常以“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座右銘,也有的真把學習當做了苦事。機械的、程式化的在學校苦學、苦讀,回到家中又是埋頭苦寫、苦背,考試階段更是廢寢忘食。壓力越來越大,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失去了快樂。
勤思敏行。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更是呼吁、提醒我們在學習中“要思考,不要死背”,并要學會“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只有多思考,才會讓我們的思維靈活流暢;只有多思考,我們才會發現知識的魅力;只有多思考,我們才會發現學習充滿了樂趣。
有人說21世紀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思考的人,讓我們學會思考,輕松學習,乘坐“樂”做的學舟前行,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